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湄洲日报

“海鲜自由来了!”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B2版:秀屿观察 追新族       上一篇    下一篇

  莆田海域渔船陆续驶出捕鱼作业。

  游客带着孩子在南日岛沙滩上体验赶海,收获快乐时光。

  临海唱渔歌,风起鱼鲜肥。

  莆田“七海二山一分田”,三湾环绕,拥有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已鉴定的鱼、虾、蟹、贝类有近800种,是全国鲍鱼养殖、花蛤育苗、鳗鱼生产、龙须菜和海参等水产品养殖的重要基地。

  开渔的号角已吹响数日,一批批渔获伴着浪花持续上岸,将大海的馈赠铺进莆田市集、端上民生餐桌,更牵起市民游客追“鲜”的脚步。“莆田海鲜自由来了!”

  挑莆“鲜”海味上新正当时

  莆田人懂海,更懂海鲜,其密码在“快”。

  上周末清晨4时许,对鲜味有极致追求的资深饕客们已守候在湄洲文甲码头。在“突突”的马达声中,返港渔船缓缓靠岸。银闪闪的带鱼、青灰色的马鲛鱼、透亮的大白虾等珍馐还带着大海的律动,一上岸,空气中弥漫的海腥味变得更加浓郁。手脚麻利的渔民们把混杂的渔获迅速分类分等级挑拣入筐。赶热闹的游客、前来抢鲜的市民和商贩迫不及待围上前去争购心仪海味。讨价还价声、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出充满烟火气的乐章。

  挑“鲜”也有不少小窍门,湄洲岛渔民林文海是行家。他说,螃蟹要选蟹脚有力的,轻捏蟹脐感觉饱满的,蟹黄多;挑虾时,虾头与虾身连接紧密的,更新鲜。来自江西南昌的游客吴云钦收获满满,她笑着摊开手中的“战利品”说:“第一次来湄洲岛赶上开渔,真是太幸运了。民宿老板特意带我们来抢‘鲜’,这样的经历特别难得,这趟湄洲之旅值了!”

  波浪翻滚,“海上牧场”品类日益丰富,水产品不断上新。东埔镇东吴海域是马面鲀的“新家”。这一高端水产品于去年11月入驻莆田,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莆田市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戴伟湘介绍,该海域的马面鲀为绿鳍马面鲀,俗称“扒皮鱼”,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其肉肥无刺、营养丰富,深受食客喜爱。

  还有江口海蛎、南日岛鲍鱼等新鲜海产齐聚开渔集市,给了莆田人成为老饕的底气。

  吃“莆”鲜 乡愁入味最是真

  都说记住一个城市的味道,应从美食开始。

  从码头到餐桌的短短数小时里,藏着把“海味”变成“美味”的生活哲学。

  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十来年的林培雄是市区一家海鲜饭店的厨师,他的拿手菜是莆田卤面。这道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美食,融合了山珍和海味,十分考验食材及厨艺,排在“莆田美食必吃榜”首位。林培雄说,莆田卤面的“鲜”,是海蛎、干贝等天然食材造就的。这种集合的“鲜”需要不断调整火候,才能充分释放并融合,是调味料包调不出来的。

  这个季节的莆“鲜”少不了红母蟳。红母蟳蒸粉丝是多年来莆田喜宴上的抢手菜。因蟳膏呈红色,常与喜庆吉祥关联,象征红火美满,与粉丝搭配更有幸福绵长的寓意。市区梅峰市场海鲜摊主陈国福告诉记者,红母蟳虽价格较其他海鲜高,但销量不低,日常菜式可与冬瓜搭配,很滋补。

  从海岛到市井,莆田海味的鲜、人情的暖,在大街小巷的烟火里交融延续……这场关于“鲜”的约定,成为开渔后最生动的注脚。

  全媒体记者 蔡玲/文 蔡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