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北大道、荔涵大道是连接莆田中心城区与涵江的交通“大动脉”,也承载着5个山区乡镇群众的出行需求。市人大代表杨赛平发现,从市区的市检察院路口到荔涵大道与324国道交叉口,19公里道路上设有18个红绿灯,通行需要35分钟时间,车辆行驶至每个灯控处基本会碰上红灯,短时30秒左右,长时则需要1至2分钟,导致通行效率较低,也增加了车辆的碳排放量。
针对这些问题,杨赛平多次来到荔城北大道和荔涵大道现场调研,关注每个路口的通行状况,发现这条主干道串联起城厢、荔城、涵江三区,交叉道路多为支路,可以通过信号灯优化提升通行效率。2023年,她写下《关于优化荔城北大道和荔涵大道红绿灯的建议》,带到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
建议提交后,很快得到市公安局的高度重视。该局将其列为重点督办件,成立工作专班,逐点调研18个路口的车流量、间距和信号机状况,根据路口实际状况分别提出优化思路。
该路段红绿灯间距短的300至600米,长的有1000至3000米,路口类型及流量状况也各不相同。市公安局按照间距适当、速度合理、流量匹配等原则,结合路口信号机与后端平台兼容情况,将该路段6个区域分别串联起来形成绿波区间,打造“上下游路口联动”,初步实现双向全天各区间绿波,停车次数得到减少,行车效率得到提高,信号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针对信号机设备的问题,交警部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老旧设备的升级更换。目前5个路口的老旧信号机已全部升级为联网型信号机,并联网接入平台,实现后台联网功能。工作专班通过平台制定下发绿波配时方案,现场行车测试调整。目前,荔涵大道沿线的信号灯绿波效果已基本稳定。经过技术人员在现场测试,荔城北大道至荔涵大道由原来行车35分钟压缩到25分钟左右,停车延误得到较大改善。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跟踪绿波运行情况,适时根据交通流量状况进行优化调整,确保荔城北大道和荔涵大道信号灯绿波通行保持良好状态。
在杨赛平代表看来,这份成效的意义远不止于“节省10分钟”,更是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初心,也证明了只要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如今,她仍会定期回访这条道路,收集群众对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意见建议。“履职之路没有终点,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杨赛平说。 全媒体记者 郑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