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湄洲日报

学者长风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B3版:三湾潮       上一篇    下一篇

  □杨健民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汉唐宋经济史家、厦门大学教授杨际平先生,于2025年8月6日辞世,享年88岁。他的胞弟杨际岚先生(《台港文学选刊》原主编)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不胜唏嘘。

  我和际平先生接触并不多,已暌违多年。当年我在《福建论坛》工作时,曾去厦门大学向他约过稿。际平1938年出生在福建平潭,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先后在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湖南零陵三中、零陵一中工作。为了调回福建老家,1978年,他以40岁“高龄”考入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师从韩国磐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

  际平先生儒雅而谦逊,话语不多。据说他的硕士论文答辩持续了一整天,有同学全程旁听了他的答辩,惊讶于有点口吃的他,居然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对所研究的汉唐经济史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出土文献了然于心,了如指掌。

  际平先生的学术研究注重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运用量化方法考察敦煌吐鲁番文书,提出均田制土地还授存疑等创新观点。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三卷本《杨际平中国社会经济史论集》,2024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百年庆典“师泽如光纪念章”。

  我读了曾经与我是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同事、后任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谢重光先生追忆杨际平的随笔《我的师兄杨际平》。他赞赏际平先生修为高蹈,做事低调,忘情于名利,不善于运作,只专心于学问,50多岁时才评上教授,60岁生日前一个月才评为博导。早在读研究生之前,他已经在《历史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他的硕士论文洋洋十六七万言,著名学者王仲荦教授评审时写的评语是:“不少问题可为定论。”

  提起博导之名,如今30出头的年轻人当上博导比比皆是。然而,由于学界弊端,一些深具学术成就之人,一直评不上博导。我的师兄俞兆平先生,都已经出过数册学术专著,也是到了50多岁才评上教授,后来才当上博导。而他近80岁时出版的《哲学的鲁迅》,于学界扔下了一块巨石,反响强烈。兆平先生担任《厦门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时,时常请际平当审稿人。他这样说:“所有审稿人的评语都没有像际平兄写得那么认真、详细,有一次写了整整三张。而对于际平自己投来的稿件,我都让不用审,因为他的学术良心和为人,对得起每一篇论文。”

  我在福建社会科学院的另一位同事,后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博导黄克剑教授,在马哲、西哲和中哲领域极有建树,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他潜心学问,淡泊名利,从未申报过任何课题,也从未参加过任何学术评奖。按照相关的博导遴选条例,没有课题项目及学术奖项的,不能当博导。他淡然一笑:不能当就不当了。结果有领导发话了:如果不给他评上博导,我们对全国哲学界都交代不过去。

  2018年,我在澳门理工大学遇到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时年他72岁。他说他41岁才考上研究生,才开始做学问。自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在学界顶刊《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和《哲学研究》分别发了十几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十几篇。

  上述几位我认识的大教授都是具有学者长风之人。学问不在早晚,而在于恒心和毅力,在于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在于用功之深,穷理之熟。这些学者不看重荣誉、年龄和学术环境,其学术人生就是“奔袭”二字。据谢重光教授介绍,杨际平教授的住房,从当年的全家五口挤在一个房间,到后来的80多平方米一小套,他都安之若素,从不羡慕别人的豪宅大第。他没有专用的书房,在客厅一个角落摆上电脑,就算是他的工作岗位。然而,就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里,他生产出全国一流的学术成果。

  我在谢重光教授的追忆文里,看到一张借书卡。这是杨际平教授的导师、历史学家韩国磐教授的《南朝经济试探》专著,借书的有陈明光(历史学教授、厦门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韩昇(韩国磐教授之子、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杨际平等四人,其中际平教授借阅了2次。这张借书卡让我感到,鼎鼎大名的大历史学家的一册专著,借阅者寥寥无几,当代学界的萧条景象可见一斑。

  1990年3月间,我在写作《中国古代梦文化史》时,某一日到我供职的福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借书,无意间看到一套36册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道藏》,就一本一本地抱回家翻阅。直至写作这篇短文的今天,我托人去查了下,这套书的借书卡至今还只是我一个人的借阅记录。

  《道藏》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库。其中收录了号称为黄帝撰著的哲理、兵、医书籍,也收录了道家诸子的名著和各种注本,以及道教教义、科仪、符录、仙传、山志等大量文献,乃至“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

  话说回来,若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需要,大概是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这套书的。我也是为了寻找其中记录的道家梦占和梦例,才去翻阅它的。我的朋友、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道教文化专家詹石窗教授,乃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这个“续道藏”工程浩大,估计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用到它。但我希望编撰这套书的学者,同样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本版制图:郑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