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振环
立秋刚过,本地龙眼就陆续上市,市区多家农贸市场已开始售卖鲜果。每到采摘季,龙眼成了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让我想起地处木兰溪畔华亭镇云峰村的“龙眼海”。
那是一个以“龙眼海”命名的乡村公园,我曾多次游览。登上六角亭,扑面而来的龙眼树绵延连片,郁郁葱葱,织成一片绿海。一株株龙眼树枝柯横斜,硕果累累,串串低垂。一粒粒浑圆饱满的龙眼,在最炽热的时光里酝酿最深沉的甜蜜。
木兰溪畔的龙眼林,是莆田龙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于莆田龙眼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唐乾宁二年御史黄滔《黄山黄岩寺碑铭》里写道的“嘉树比桠”,说的是东峰庙那两株龙眼树。彼时它们已亭亭如盖,在晨钟暮鼓里结出圆如弹丸的果实。明代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记载:“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皮黄褐色。荔枝才过,龙眼即熟……兴化府郡人植之亦多。”这印证了当时的兴化府(即今莆田)广种龙眼,也就是说存有龙眼林。
木兰溪流经莆阳大地,滋养了漫山遍野的龙眼林。莆田地处我国龙眼栽培适宜区的北缘,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温差较大,为糖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与其他产地相比,莆田的龙眼具有果大肉厚、质脆鲜甜、纤维少等特点,口感上乘。可以说,是桂圆的佼佼者。
龙眼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盛产于木兰溪和萩芦溪下游一带,以华亭镇、盖尾镇一带居多。千年来,莆田人精耕细作,尝试推行良种良法。从“乌龙岭”到“水南1号”,从“油潭本”到“松风本”,从“立冬本”到“四季蜜”,品种改良的努力从未停歇过,栽培技术在全国遥遥领先。据媒体报道,莆田现有80多个本土龙眼品种。如普明庵本、红核仔本、秋分本、乌壳本等,这些品种壳薄、肉厚、汁多、核不大,适于鲜食;乌龙本、油潭本等颗粒大、产量多,适于加工焙制或榨汁熬制。还有“醮核”、白核、血丝龙眼等稀有品种,堪称珍品。如今,在村庄的房前屋后、田边园角、河畔山间,随处可见龙眼树及成片的龙眼林。它们似乎在续写一部关于龙眼的编年史,将甘甜的基因刻进壶山兰水。
“一个小胖子,藏着黑珠子,剥开黄身子,露出白肚子。”这是小时候曾祖母让小孩猜的谜面。形象的谜底,让我们对龙眼这种水果有了最初的认知,甚至垂涎三尺。由于山区冬季寒冷,不适宜栽植龙眼,所以村里几乎没人栽植龙眼。仅有村道旁一株不知名的龙眼,成了不少村民特别是孩童眼中的“香饽饽”。尽管每年挂果甚少,孩童们却巴望着主人分几粒龙眼,让大伙过把“嘴瘾”,解解馋。那时,我心想村里要是有片龙眼林该多好,伙伴们就会有口福。还好,我家有个来自涵江的挑工朋友,他不定期挑来海蛎等海产品进村销售,八月份会带来少许龙眼,给我们尝尝鲜。咬破果壳的瞬间,汁水顿时迸发,满嘴果香四溢,甜入心底。嚼罢半透明状的果肉,我还不忘将乌黑的果核置于水瓮底座旁的湿土处,期盼生根发芽,然后移栽长成林。
龙眼林的烟火气,总散发着香甜,因为每粒果实都蕴藏着大自然的恩赐与果民的辛劳。鲜嫩龙眼的吃法多样,多数情况下直接食用。其不仅能带来甜蜜的味蕾刺激,还能为身体补充能量,缓解疲劳。李时珍盛赞其“开胃益脾,补虚长智”。
龙眼除鲜食外,通常用古法烘焙制成桂圆干。古法烘焙须经“摇沙”等九道工序,这是兴化桂圆的特色工艺,可提升桂圆干的品质。其间,焙灶前的老匠人须用木耙翻动“摇沙”后的龙眼,因为火太旺会焦,太弱则馊。那温热的炭火,烤的是果,也是耐心。夜里守灶时,他们会讲起宋徽宗那年龙颜大悦赐名“桂圆”的故事和成为贡品的由来。明弘治年间,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500公斤桂圆干。那些带着别样的木炭香的兴化桂圆,从木兰溪码头出发,直达紫禁城,甚至沿着海上丝路,向世界传递“香甜名片”。
当然,龙眼树的馈赠远不止果实。龙眼花蜜比荔枝蜜更醇厚。龙眼木坚硬如铁,适合雕刻,莆田很多木雕工艺品就以龙眼木为材质,作品历经岁月磨砺而泛红,像把年轮酿成了蜜。即使是龙眼树根,也成了“抢手货”。这不,在匠人的刻刀下,虬曲的疤节也能变身“千年雕魂”。老木匠说,“几代人用都不会烂”。从花叶到根核,龙眼全身是宝:叶可入药,花能酿蜜,核能治狐臭。明代莆籍大艺术家宋钰在《桂圆诗》中描写:“圆若骊珠。赤如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渴扶肌,美颜色、润肌肤,多种功效,不可枚乘。”
木兰溪的水,把龙眼林的甜蜜酿成了乡愁。在百姓眼里,龙眼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在民间,龙眼还是吉祥、丰收和团圆的化身,也常被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好友,寓意幸福和美好的祝福。如,桂圆与红枣、花生、莲子组成“早生贵子”,那是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若是在游子眼里,桂圆干是“看得见的兰溪水”。
木兰溪的水,让龙眼林焕发新机。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龙眼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经济振兴,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捧起“甜饭碗”。其中,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莆田首个桂圆现代产业园,开启了讲好“小龙眼大能量”产业故事的好头。
兰水淙淙,龙眼林的绿在蔓延,如微澜起伏跌宕。那些挂在枝头的龙眼,无疑是兴化大地令人自豪的果品,更是我们自信满满奔向未来的精彩气息。穿过林间的阵阵清风,仿佛在重复着那句“兴化桂圆甲天下”的激荡,延续人与树、人与水、人与时光和谐的相守和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