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街头艺人一曲莆仙戏,让宋代商埠的繁华在今日市井回响;枫亭蔡襄文化园,游客轻抚北宋碑刻,清廉风骨在游历体验中悄然传承;荔城东阳村的古厝间,孩童举着糖画穿过青石板,进士村的文脉融进每一缕甜香;涵江洋尾村的厚重文化底蕴及特色水乡风貌,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四幅剪影,拼出莆阳的古今交融——历史从未褪色,它活在街巷的烟火里,更活在寻常生活的每一次驻足与惊叹中。当前,莆田以“宋韵闽风 烟火莆田”为卷,铺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活图景。
8月17日18时50分,华灯初上。莆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如织,洋溢着悠长古韵,记者前往探访。
19时25分,庙前街林扬祖故居前,一对身着宋朝服饰的小姐妹手撑纸伞分立“陈经邦与补鞋匠”铜雕左右,一名白衣女子正为这对可爱的女儿打卡留影。白衣女子姓唐,两个女儿分别上三年级和上一年级。她笑称,受自己的影响,2个孩子打小就痴迷宋韵文化,快开学了,还不顾天气炎热,“盛装”来体验街区的传统文化氛围。
19时40分,一阵锵然骤起的板鼓声从不远处传来。记者循声来到位于大路街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功祠”,适逢周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固定节目“周末戏相逢”正在精彩上演,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纷纷举着手机拍照。当晚演出的是莆仙戏传统剧目《彦明嫂出路》,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公益演出。见身旁一名20余岁、衣着时尚的女郎正伴着戏曲中的鼓点,轻轻打着节拍,记者好奇地问:“小姑娘怎么会喜欢莆仙戏?”女郎看了记者一眼说:“我是莆田学院学生,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喜欢莆仙戏。莆仙戏可是‘宋元南戏活化石’,莆田的骄傲!”“你不知道吧,这出戏不同于多数才子佳人戏,是莆仙戏中罕见以寡妇为主角的反抗封建礼教题材,堪称莆仙戏中的‘祥林嫂’。”
20时20分,位于县巷155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工艺雕塑”陈春晖塑像馆前,一名60余岁的老汉正手持新潮小巧的云台摄像机拍摄陈春晖正在创作的“状元红”雕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工艺雕塑”代表性传承人陈春晖正向观众介绍此作品:“莆田‘状元文化’底蕴深厚。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莆田考生徐铎高中文状元,薛奕夺得武状元,创造了中国科举史上唯一同年同地区考生考中文武双状元的奇迹。此后,两家联姻,徐铎以家乡特产‘延寿红’荔枝为聘礼。后人将此荔枝品种改名‘状元红’。”至今莆田绶溪畔古荔“状元红”依然枝繁叶茂。该作品反映的就是这个故事。??
记者感兴趣的是观众中这个行头前卫的老汉。一问之下,原来他是莆田市微电影行业协会会长彭玉焰。老彭称,他住在附近,经常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找题材,这儿的古风古韵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源泉。全媒体记者 刘永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