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湄洲日报

溪货,莆田优品的代称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A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宝树庵内,树龄达590年的龙眼树,依然硕果累累。

  游客观看御史江春霖楷书《修复宝树庵记》石碑。

  正是龙眼新熟时,龙眼树硕果盈枝。

  木兰溪畔,龙眼迎来丰收,果农忙于采摘。

  ■木兰溪水滋养下的龙眼,品质出众。历史上,木兰溪流域生长的龙眼制成的桂圆通过木兰溪,销往江浙,还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溪货”成为莆田优品的代称。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木兰溪沿岸,果飘香,共富“桂”。

  昨日,一艘“水上巴士”沿木兰溪驶抵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码头,游客们经溪畔“送考亭”进入素有“进士村”美誉的东阳村。

  正是龙眼新熟时,村内硕果盈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洪乐呵呵地说:“荔枝才过,龙眼又熟,又是一个丰收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木兰溪综合治理过程中,莆田在市中心保留了一片65公里的生态绿心。绿心内,东阳村等地的龙眼接“荔”上市。

  龙眼溯至唐代:宝树庵内藏“宝树”

  龙眼,名列莆田“四大名果”,种植历史悠久。唐御史黄滔在《黄山黄岩寺碑铭》记载,莆田东峰庙早有龙眼栽植,迄唐乾宁二年(895年),仍见“嘉树比桠”。这是我市栽植龙眼最早的文字记录。

  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安福村的宝树庵内,一棵龙眼树树冠茂密,遒劲的枝干向四周舒展,成串果实沉甸甸地垂挂枝头。

  “这棵龙眼树的树龄有590年,是莆田最高龄的龙眼树,堪称‘龙眼王’,结的是‘莆明庵’龙眼。”市农科所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国强介绍道,这棵龙眼树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宝树庵通风透光,龙眼树长势良好,现树高9.8米,树围3.36米。早年丰产时,此古树产量最高可达1000公斤左右。

  宝树庵里藏“宝树”,龙眼树的历史比宝树庵还久远,庵因树得名。1984年,宝树庵被列入城厢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看到,庵内大雄宝殿墙上,存有一通1916年的御史江春霖楷书《修复宝树庵记》石碑,碑文里详细记录了庵里的田产、园圃,标注了“龙眼树叁株”。

  “木兰溪两岸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适宜龙眼树生长。”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朱德炳介绍,我市是全国重点龙眼生产基地之一,现有龙眼品种80多个,为全国最多。“水南1号”“友谊106”这两个品种,已达国家一级龙眼标准;“松风本”“立冬本”因晚熟而备受青睐。

  “乌石岭”和“油潭本”均以所在村命名,其分别有130余年和170余年的栽培历史。《中国果树志·龙眼·枇杷卷》记载,“乌龙岭”别名“乌石岭”,原种出自仙游县郊尾镇塘边的乌石岭村;“油潭本”原种出自城厢区华亭镇油潭村。

  桂圆闻名天下:有“甜头”更有奔头

  树上鲜果叫龙眼,采下加工为熟果是桂圆。宋代起,“兴化桂圆甲天下”,桂圆成为对外贸易主要商品,需求量剧增,龙眼树种植面积扩大。

  龙眼树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木兰溪两岸,龙眼树成活率高、品质好、产量高。《仙游县志》记载:仙游县木兰溪沿岸及南部丘陵一地带为龙眼的主产区,气候适宜,果实品质更优,俗称“溪货”。

  龙眼承载着莆田的人文基因,上世纪80年代,流传着“一棵龙眼树,培养一名大学生”的佳话。溪畔生产的龙眼烘焙成的兴化桂圆,是致富“黄金果”。

  早在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约有200家兴化桂圆商行。《兴化府志》记载:宋代兴化军每年进贡桂圆“一千二百九十五斤”,其数量位居众多贡品之首。

  华亭是龙眼主产区,但以往流经华亭18个村的木兰溪经常泛滥,溪畔龙眼树难以收成。木兰溪综合治理后,没有水患的溪畔龙眼常年丰产。“靠天吃饭”的果农,其“甜蜜的事业”有“甜头”更有奔头。

  木兰溪流域上榜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以流域命名的“两山”基地。看好莆田桂圆原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品种,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在木兰溪畔华亭镇设立桂圆产业园。该公司生产的莆田桂圆相关产品进入外交物资供应服务中心,入选中国外交部伴手礼。

  快递入村助农:龙眼“鲜”行全国

  立秋已过,仙游县盖尾镇仙潭村,果农们攀爬上高梯采摘龙眼。邮政投递员现场分拣,装箱、打包。他告诉记者,龙眼鲜果投递,市内当天就可尝到“枝头鲜”,省内次日送达,省外三天可收到。

  “仙潭村主要种植‘油潭本’龙眼,面积1300多亩,今年预计产量1000多吨。”仙潭村党支部书记王正泉说,村里的龙眼在盖尾镇最为集中,龙眼是村里的主要产业。

  仙潭村地处木兰溪莆仙交汇处,至今保留着木兰溪沿岸唯一的渡口。过去,仙潭渡口不仅摆渡村民往返,也运载龙眼出村。

  “今年我们开展上门收件,快递助农。”市邮政分公司渠道平台部负责人翁志军说,此外采用农村电商流通模式帮助农产品进城,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盖尾镇龙眼种植面积4500亩,年产量超3000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全镇共有32家合作社带动6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传承千年古法制作桂圆,年创收1.2亿元。

  “盖尾以木兰溪为脉,全力打造龙眼产业链条,做强品牌、做精加工,助农增收、振兴乡村。”盖尾镇副镇长林怡雪表示,8月19日,盖尾镇将在莲坂妈祖广场及仙潭村,举办“龙眼映福地 甜润新盖尾”首届龙眼文化节。现场有企业签约、达人合作、农民帮扶,还有创意龙眼市集和丰富活动。通过一系列助农措施,把流量变增量,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蔡昊 杨怡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