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玛丽 (龙岗区平冈中学)
感谢这座城,以包容的胸怀教会我敬畏每个独特的生命,以开拓的姿态点燃我探索教育方法的勇气,以创新的脉搏激活课堂的灵感,以无处不在的关怀向我传递温暖。
2010年9月,我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重返母校龙岗区平冈中学任教。眼前一张张面孔稚气未脱、气质迥异,恰如窗外林立的各色招牌,无声地书写着这座移民之城的开场白——开放。
在我十五载的从教生涯中,小罗令我印象深刻。那时,他刚跟随父亲迁居深圳,常常独来独往。每当遇到难题,他总是找个角落面壁画圈。他眼中的疏离像一层薄雾,让人无法靠近。但后来悄然发生的变化令我感到惊喜。某个课间,我看见班上几名学生围着小罗手舞足蹈。在同学们的嬉笑声中,小罗紧绷的脸逐渐舒展开来,泛起明亮的笑意。原来,这座城市的包容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身边自然流露的暖意。这件事让初为人师的我缓解了焦虑,也无声地教导我:教育的土壤,原本就该如此辽阔。
我的教育步履也叩响了时代的门扉。在一堂寻常的语文课上,我正解析王安石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讲至沉重处,我忽生一念,点开DeepSeek,输入这句词和相关指令。屏幕上瞬间呈现出金陵地图,清晰的历史轨迹让抽象的“流水”与“寒烟”陡然具象化。学生屏息凝视,被流动的时空长廊攫住心神。随后,他们追问:“诗人为什么偏偏选寒烟、衰草?写别的景物不行吗?”思考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从对技术的惊叹,转向对人心的探寻。这堂课,我没有用一张传统课件,而是悄无声息地在教室这方小天地里播下了“拥抱创新”的种子。
默默耕耘的我也终于听见了教育的回响。一个傍晚,我的手机铃声响起,接通后,对面传来一个男生的声音:“刘老师,我是小郭,您还记得我吗?”我马上想起来,他是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刘老师,我刚从老家回来,带了些土鸡蛋,希望您能尝尝……”电话那头,他反复表达这份质朴的心意,生怕被拒绝。我眼前浮现出他晚修时执拗演算的背影,与此刻电话里笨拙却滚烫的惦念缓缓重叠。最后我婉拒了鸡蛋,心头的暖意却久久不散。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支撑这座青春之城的基座是什么——是一个个平凡之躯,铸就了这座城市的不凡;是一份份信任与感恩,在林立的高楼间悠然回响。
十五年教学光阴在粉笔与黑板的摩擦声中悄然溜走,窗外的长街也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模样:河岸铺上了平整的塑胶步道,老旧的工业区建起了灯光璀璨的创意大楼,AI无处不在……所有的流转与变化,或见证了我的成长,或成为了我的故事。感谢这座城,以包容的胸怀教会我敬畏每个独特的生命,以开拓的姿态点燃我探索教育方法的勇气,以创新的脉搏激活课堂的灵感,以无处不在的关怀向我传递温暖。
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从未感到孤独。我的呼吸早已融入城市的脉搏,与窗外的每一片绿叶共振不息。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和阳光,我们一起续写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