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教育时报

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A14       上一篇    下一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王晓春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 毕波 (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

有段时间,我产生了强烈的困惑:为什么现在一些学生越來越难教、老师越来越累?我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幸运的是,我邂逅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并从中得到了启发。该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与理想化的叙事,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作者凭借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学生问题处理经验,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精辟的点评和有力的指导。掩卷沉思,我开始重新审视教师这个职业,再次深入思考教育的意义。

1让爱与智慧同行

“爱有魔力,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话,我们听得太多太多了。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乎,原来不做作业的学生做作业了,原来上学迟到的学生再也不迟到了,原来的小霸王变成了‘红花少年’……”作者将这些美好的案例戏称为“阿Q案例”,指出“借助一个偶然的契机对学生说了一些表扬的话,然后,一切搞定”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其实,爱不能改变一切。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我也曾努力用爱感化学生,但当付出了爱却看不到成效时,失望就占据了我的内心。教师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并不会从爱中自然产生,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面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对“症”下“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须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用智慧帮助和引领学生,而非仅仅以指令干涉和要求学生,努力让爱与智慧同行。

2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般人并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还体现在对教育规律、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问题的恰当处理上。然而现实中,当学生犯错误时,有的教师往往只会采取批评、请家长等简单的教育方法。反观自身,我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常不厌其烦地说教,忽略了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触及他们的心灵,无法让他们自发地修正错误。其实,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教师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冷静思考、深入研究,才能既治标又治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有效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书中,作者拿医生治病作类比,为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提供了思路:当患者向医生叙述自己的病情时,医生一边听一边在心中进行假设。医生心中可能有好几种假设,他会通过检查、化验、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如果检查结果与自己的假设一致,他就可以开药了。教师遇到学生问题时能否提出多种假设,是检验其是否是科研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才能把问题处理得更好。作者认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着眼点不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是“反思自我的工作,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把习惯‘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等,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将反思所得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教师才能提升自己、收获成长。

3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

曾几何时,我坚定地认为好的学校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好学生,当有的家长无奈地对我说“老师,这个孩子我实在没法管了,拜托你了”时,我就觉得自己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该书第34个案例为“硬是不写作业”:面对一个思维敏捷但总是撒谎、不做作业的孩子,子言老师采取了“请家长”的教育方式。通过与孩子母亲沟通,子言老师认为她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她虽然经常上夜班,但只要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不好,就会让他重写。然而,作者在和子言老师进行两次深入交流后指出,子言老师对这个孩子及其家庭教育的了解不足。作者猜测,这位母亲是一位“批评专业户”,脾气比较暴躁,刀子嘴豆腐心,而孩子不写作业,一是因为懒惰(家长惯的),二是因为没有效益(写了也得不到表扬,依旧要挨批评)。因此,这个孩子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用来“磨炼”说谎的本领。作者提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上游,如果上游不停地下着“厌学”的暴雨,教师在下游妄想凭借自己的身躯堵住汹涌的“厌学”洪水,势必会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我想,即使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也不会心安理得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家长。学校与家庭只有密切配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两个“必须”:教师必须学会追根溯源,即研究、探究;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成为“明白人”。教师每次和家长对话,不应是简单的“告状”,而应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经验正确地指导家长,使他们愿意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理智地剖析了教师经常遇到的教育难题,让我见识到了教育智慧的力量。原来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改革的秘诀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关注教育现象,反思教育问题,努力做一个有爱更有智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