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闫玙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 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教师 张一俊
独立思考能力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之一,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关乎其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少一些标准答案的灌输,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场景,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思辨”,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作判断。
情景再现
关于“短视频信息”的成长对话
初秋的一堂历史课上,一场争论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那天,刚讲完“秦始皇的功与过”,我总结道:“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对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焚书坑儒、沉重赋税也钳制了人民思想,给百姓带来了负担,因此对他的评价需客观全面。”话音刚落,后排的男生小浩立刻举手:“老师,不对!我昨天刷短视频,有博主说,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他的话立刻引起附和:“我也刷到过”“这个博主粉丝好几百万,还放了‘考古证据’,说的内容肯定比课本靠谱”……
之后几天,我特意留意了学生间的交流,发现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学生看了短视频博主展示的“实验报告”,坚信“味精致癌”;有学生把“诸葛亮会占星术”的短视频当成正史,追问我“为什么课本里不写诸葛亮的占星术”……更让我在意的是,我问他们“怎么确定短视频里说的是真的”,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博主粉丝多”“点赞的人很多”“大家都转发”——很少有人想过要去查资料验证。他们习惯了短视频里碎片化、趣味化的知识传递,觉得“看得懂、记得住就是学会了”,却忽略了知识背后的逻辑与真伪判断,独立思考的意识随着“信息的轻松获取”慢慢淡化。
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意识到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以《短视频里的知识,可信吗?》为主题,为学生上了一节轻松的班会课。
班会伊始,我先请学生分享“从短视频里学到的‘新知识’”。小浩第一个站起来:“我知道秦始皇是明君,说他焚书坑儒其实是冤枉他,他只烧了没用的书,坑的是骗子!”我没反驳,而是将提前整理好的相关史实投影出来——既有他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关键举措,也有焚书坑儒的背景细节,还有《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节选。“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史料怎么说,再对比小浩的说法,找找不一样的地方。”我笑着说。
学生们很快有了发现:“课本里说‘焚书’烧了《诗》《书》这些儒家经典”“《史记》里说‘坑儒’坑杀的不仅有方士,还有儒生”“课本里提了他赋税重,短视频里根本没说”……我趁机追问:“为什么短视频只说秦始皇的‘功’,没说他的‘过’?”有学生小声说:“可能说他是‘被冤枉的明君’更有话题性。”另一个学生补充:“我刷到过那个博主的视频,他总说‘颠覆认知’,好像故意和课本反着说。”
接着,我又请一名认为“味精致癌”的学生上台,让他上网查找权威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温度达到 120℃以上才会少量转化为焦谷氨酸钠,而日常炒菜温度很难达到,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味精致癌。有学生惊讶地说:“我妈做饭总想放味精,我一直不让她放,现在知道错了!”
随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判断短视频信息的真假”。他们很快总结出了几条实用办法,包括“先翻课本,看看有没有相关内容”“查权威网站或机构的说明”“如果是生活常识,可以试着做个小实验验证”等。有学生把这些方法记在笔记本上,说“以后刷到相关视频要先对照这几条过一遍”。班会快结束时,小浩主动站起来说:“之前我只觉得那个博主说得有道理,没想着自己去查资料,以后我会先验证,再决定信不信。”
从那之后,课间讨论的氛围悄悄变了,学生不再单纯分享短视频内容,而是会主动提问:“老师,短视频里说‘吃鸡蛋会升高胆固醇’,课本里好像说鸡蛋有营养,哪个对”“我看到‘WiFi信号会致癌’的视频,这是真的吗”……他们这种“主动思辨”的转变,令我倍感欣慰。
分析解答
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具有多重意义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仍存在明显的过渡期特征——对世界的认知不再局限于“非黑即白”,却又容易被“群体共识”或“流量效应”裹挟;渴望独立判断,却常常因社会经验不足、信息辨别能力薄弱而陷入困惑;对知识获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意识不到“验证、对比、分析”才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步骤。
为此,抓住契机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其成长具有多重意义。从人格养成来看,独立思考能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跟风的心理,保持理性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社会适应来看,生活中充满了碎片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支撑,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作出正确选择。从学习迁移来看,独立思考能力能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究”,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主动探索的过程而非被动记忆的任务。
策略引导
让独立思考成为学生的习惯
巧用“阶梯式提问”
初中生对“说教”天然抵触,为更高效地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避免直接评判,可通过提问搭建思维“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梳理逻辑。
比如,面对坚信“味精致癌”的学生,教师不要直接说“你错了”,而应展开追问:“短视频说味精致癌,提过具体‘证据’吗”“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有权威机构指出,味精在日常炒菜过程中很难产生有毒物质,这和短视频说法有何不同”“若权威机构明确‘无证据表明味精致癌’,短视频的‘证据’是否夸大了影响或忽略了日常用量”“以后再刷到类似的信息,除了查找权威资料,还能怎么验证”。这种“聚焦事实—关联知识—强化逻辑—指引行动”的“阶梯式提问”不仅比直接否定效果更好,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辨能力。
创设“安全表达场”
初中生有时会因为担心说错话而不敢表达,因此,教师应允许“不完美的思考”,营造“观点无对错,理由需说清”的氛围。
比如,对于学生的片面观点,教师可先倾听其理由,再引导其思考,同时用补充式回应替代否定式评价。这种方式能卸下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修正,学会思考。
链接“生活微场景”
独立思考不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依附于具体场景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信息获取场景作为载体,如聚焦探讨热点话题的短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论据能支撑博主的观点”“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展开思考”,再如布置家庭任务,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验证某个短视频里的生活技巧,并记录过程和结果。这些场景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他们在具体行动中学会“对比、验证、分析”,让思考落地于实践。
尝试“适度留白”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独立思考是每个人的常态。
比如,在处理学生疑问时,教师可以说:“我也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可以一起找答案,你们觉得怎么样?”教师的“适度留白”反而能让学生放下压力,明白思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结论正确,更在于不断验证、完善认知。
本版长期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征问、征稿。若有任何教育教学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或经验与思考,欢迎投送至172386058@qq.com
近期话题:如何让课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话题截稿时间:202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