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教育时报

让德育成为“沉浸式成长体验”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A12       上一篇    下一篇

□ 福田小学 黄子卿 刘翀

在传统德育面临“课堂说教”“单向灌输”等瓶颈的当下,新质生产力凭借跨界融合、场景创新、主体赋能等核心特质,为推动德育向沉浸式体验、多维互动转型,实现范式革新提供了思路。本文以福田小学“行走的思政课”为例,从“空间破界”“资源跨界”“表达通界”三个维度,剖析“如何通过‘走出校园、融入场景、动手创作’的模式,让德育真正成为‘沉浸式成长体验’”,为小学德育创新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空间破界

打破场域限制,延伸德育触角

传统德育长期被禁锢在教室的有限空间内,知识传递主要依赖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对德育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强烈的情感共鸣。而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时空重塑”特性,为德育场域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福田小学“行走的思政课”正是根据这一特性,将教育场域从教室的“四角”广泛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广角”,让学生在真实且丰富的社会场景中,经历“观察—体验—反思”的全过程。

比如,学生在东部通航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解锁了“低空经济小研究员”的新身份——亲身体验模拟驾驶,在操作过程中真切感受科技的魅力以及航空领域所要求的严谨态度;积极绘制设计草图,充分发挥创意,大胆构想低空经济行业的未来发展图景;主动与工程师对话,从专业视角深入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以及行业规范。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宏大的“科技强国”概念,转化为 “螺丝松紧关乎飞行安全”等具象且可触摸的认知。由此可见,教育空间与社会场景的无缝衔接,让抽象的德育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落地为学生可感知、能触摸的责任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素养,形成“空间破界—认知破壁—价值扎根”的链式反应。

资源跨界

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要素协同”,即通过整合不同要素,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效能最大化。紧扣这一核心,福田小学“行走的思政课”突破“校内师资”的局限,广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起跨领域的育人共同体,为德育注入多元且专业的力量。

以中医药文化主题实践为例,课程团队精心打造了 “中医师(文化解码)+音乐疗愈师(艺术转译)+思政教师(价值锚定)”的三角协作模式。其中,中医师承担着文化解码的重要角色。他们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详细讲解每一味中药材的名称、形态、生长环境、药用功效等知识,同时深入剖析药材背后蕴含的文化脉络与历史故事。通过中医师的讲解,学生筑牢了认知基础,明白了中药材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价值。音乐疗愈师负责引导相应组别学生根据不同药材的特质,创作相应的音乐片段,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旋律语言,实现从文化到音乐的转化。比如,结合金银花“初开白色,后转黄色”所象征的“初心—担当”蜕变,音乐疗愈师鼓励学生借助钢琴黑白键的交替与旋律的变化进行诠释。通过这样的艺术转译,原本静态的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政教师的责任在于价值锚定,他们围绕“文化传承”等德育目标,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在学生了解中药材知识、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思政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传承与守护中医药文化”,确保实践始终围绕育人核心展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感受艺术的同时,树立起文化自信与责任意识。

这种资源跨界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专业互补”实现了“1+1+1>3”的协同效应——文化厚度保障了德育的深度,让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艺术表达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德育不再枯燥乏味;思政引导锚定了学生的成长方向,确保德育的正确导向——让德育从“教师独唱”变为“社会合唱”,使每个实践环节都成为“专业人做专业事” 的育人触点,全方位、多角度滋养学生成长。

表达通界

主体赋能+艺术转译,

形成价值内化闭环

新质生产力的终极指向是“人的能力跃升”,而“通界”正是通过打破认知与表达的壁垒,实现主体赋能与艺术转译的深度融通,让德育从“被动接受”升华为“主动生长”。这种“通”,既包括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实现的认知与实践的贯通,也涵盖文化精神与艺术表达的交融,最终指向价值内化闭环的形成。

从“做中学”到“学中创”的贯通

福田小学“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推动其从课程的 “旁观者” 转变为 “创造者”。

中医药文化主题实践开展前,学生自主选择“行走场所”与“研究主题”,围绕 “中药种植园探秘”和“中药博物馆寻踪”展开讨论,最终通过投票决定走进种植园。这种自主选择能让他们对实践主题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实践中,学生分组承担“药材观察—文化调研—音乐创作”任务:观察组记录薄荷的叶片形态与气味特征;调研组采访药师了解金银花“初白后黄”的寓意;创作组结合前两组的发现构思旋律。实践后,学生通过校园广播站等渠道输出成果,完成了从“做中学”到“学中创”的贯通。

文化精神与艺术表达的交融

在中医药文化主题实践中,“文化—音乐”的转译,是“通界”的核心载体,实现了文化精神与艺术表达的交融互通。例如,在解析“黄连”的精神内涵时,学生先通过味觉体验感知其“苦”,再听中医师讲述它“虽苦却能解毒”的药用价值,理解其“不畏艰难、坚守本真”的象征意义。音乐疗愈师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旋律让‘苦’与‘韧’听得见”。 学生尝试用大提琴的低音区表现初尝的苦涩,用渐强的节奏模拟“苦尽甘来”的坚韧,最终创作出的《黄连颂》不仅有旋律起伏,更融入了拍手节奏——快节奏代表“直面苦涩”,慢节奏象征“沉淀力量”——让抽象的精神通过听觉、动觉多维度传递。这种交融不是单向的 “文化翻译”,而是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 “艺术再诠释”,让文化精神通过旋律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

结语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小学德育转型的创新实践,应关注“守正”底线,对于技术应用需保持理性,毕竟科学技术是辅助,通过真实触摸、亲身实践带来的情感联结与认知沉淀,才是德育最珍贵的 “养分”。与此同时,评价体系要打破“单一打分”模式,构建多维追踪体系,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知”到“行”的蜕变,让德育成效可感可察。未来,期待各校持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不断探索可复制、可生长的育人新路径,以“小切口”实践回应“大德育”命题,驱动学生“德行”与“心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