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中职学籍互转 为成才提供“二次选择”
日期:09-26
□ 郭元鹏
近日,广州启动首批综合高中试点校的学籍互转工作,普高学生与中职学生获得了中考之后另一次选择学业方向的机会。尽管成功实现学籍转换的人数不多,但这仍具有历史性意义:在普职分流和升学压力交织的现实中,“二次选择”的价值凸显。
从普高转向中职深耕技能赛道,或者从中职跨入普高追逐学术梦想,这一突破普职壁垒的尝试,为青少年成才开辟了新的道路——它打破了“一次选择定终身”的固化思维,让教育回归“因材施教”的本质,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成长通道。
此前,我国普职融通已经建立了“升学立交桥”体系——在高考时让普高学生和中职学生获得二次选择机会。但这对一些学生来说,也意味着在成长黄金期要因为中考时选错赛道而“煎熬”好几年:适合动手实践的学生若进入普高,可能陷入“文化课吃力、特长无处施展”的困境;擅长逻辑思考的学生若误打误撞进入中职,又可能错失深耕学术的机会。
这种“一考定方向”的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而广州的学籍互转试点,恰恰打破了这种“单向锁定”——它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随成长变化,允许通过“二次选择”调整方向,让教育真正适配个体差异,而非让个体强行适配固定赛道。
学籍互转的价值,更在于彰显“多元成才”的教育理念。社会既需要科研创新的学术人才,也离不开精益求精的技能工匠。此次试点中,选择转至中职的学生,可能是发现自己对机械维修、服装设计等技能领域更感兴趣;转入普高的学生,或许是在中职学习中重拾了对文化课的信心。他们的选择证明:普高与中职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赛道之别”。学籍互转的推行,正是用制度保障为“技能成才”正名,让学生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获得尊重与发展机会。
当然,要让学籍互转逐步普及,惠及广大学生群体,还需配套措施的持续发力。一方面,学校需打破课程壁垒:普高应增设职业体验课程,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技能领域;中职也需强化文化基础教学,为学生转至普高或后续升学筑牢根基。
广州的学籍互转试点,是教育改革向“以人为本”迈进的体现。期待这一试点能逐步推广、不断完善,让更多青少年在教育的“双向通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愿景。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