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生产标准答案的复制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人。从这道乘法题开始,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 丁慎毅
“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道小学二年级数学题该列式3×8还是8×3,最近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70后家长往往认为结果对就行,很多90后家长则坚持要分对错。这场关于数字顺序的争论,折射出两代人教育理念的碰撞,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这道题背后,是两种教育逻辑的较量。
前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乘法交换律说明3×8=8×3,何必纠结顺序?过分强调形式,反而会束缚孩子的思维。
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学必须严谨。3×8代表8个3相加,8×3代表3个8相加,虽然得数都是24,但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就像3只5两的螃蟹和5只3两的螃蟹,虽然总重相同,但完全是两码事。
双方各执一词,但说得都有道理。这场争论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回顾我们的学习经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背熟乘法口诀,算出正确答案,就能得满分。这种“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在知识传授上很高效,但也容易让孩子陷入“机械记忆”的陷阱。
现在的教育更注重让孩子理解“为什么”。数学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区分3×8和8×3,不是为难孩子,而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即要知道3个8和8个3虽然结果相同,但表达的意义不同。这种区分在孩子未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尤为重要。等到学除法、分数、矩阵时,概念不清的孩子就会遇到困难。就像一位数学老师说的:“现在的严格,是为了让除法不再成为噩梦。”
这场争论中,最有趣的是代际差异。
70后、80后家长大多经历过强调标准答案的时代,当时的教育观念重在培养计算能力,对他们来说,“结果正确”则万事大吉。而年轻教师和90后家长更接受“过程导向”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理解概念比机械计算更重要,这恰恰与新教育理念强调培养“数学思维”不谋而合。
这样的争论没有谁对谁错,反而是教育进步的体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到关注“思维培养”,教育正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信息时代,计算能力可以交给计算器,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好的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兼顾规范与创新的综合题。
一方面,数学的严谨性需要维护。符号系统是数学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是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数学的创造性也要鼓励。在孩子理解了乘法的本质后,应该引导他们思考3×8和8×3的等价关系,体会数学的奇妙之处。
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在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要给个性化的理解留出空间。这道乘法题引发的讨论,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教育的最高目标,不是生产标准答案的复制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人。从这道乘法题开始,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作者系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