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教育时报

“老师,我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 王昕昕 (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

案例呈现

高中生小陈,因父母长期分居,多年来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读初一时,小陈因不愿剪短头发与学校安全办主任发生肢体冲突,学校校长、班主任、心理老师专门进行了家访,可小陈却将自己反锁在卧室,拒绝与老师们交流,老师们离开后一直与家长保持联系。之后,小陈因经常与母亲发生争执和冲突,被母亲送去封闭式管理学校近一年。回来后,他重返之前的学校继续读书,但学习基础薄弱,且仍然与母亲关系紧张。学校为此第一时间召集班主任、心理老师、中层行政老师、科任老师就如何防范危机事件的发生展开讨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老师们都非常关注小陈,经常与其交流谈心。我作为心理老师,也对他进行了专业的心理辅导。

辅导过程

1

初次咨询建立信任

首次咨询中,我尝试用倾听、共情、理解的方式与小陈拉近关系、建立信任。

他向我详细叙述了过去近一年中他在封闭式管理学校所经历的生活,描述了那里的严格纪律、日常训练以及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显然,这些经历对他的心理状态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不断认可封闭式管理学校带给他的积极改变,如热爱跑步、身材健硕、当上班长、视野丰富等。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小小年纪的他离开家后所经历的不易。

2

沙盘治疗看见创伤

经历了重返学校后的第一个“十一”小长假,小陈和妈妈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他主动约我,并提出希望进行沙盘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他在沙箱的每个角落都藏了熠熠发光的石头。

师:“可以告诉老师为什么将石头埋在沙子下面吗?”

生:“老师,我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师:“都有什么感受?”

生:“各种感受都有。”

师:“包括开心吗?”

生:“是的。”

和小陈的对话令我感受到他的压抑。在深入挖掘他过去的成长经历后,我意识到他隐瞒真实想法和情绪的情况,与长期被父母忽视有关——他感到愤怒却不知如何表达,感到痛苦可无人理解,感到压抑但无法释怀,那不如将这些都隐藏起来。通过沙盘治疗,我在引导他正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同时,也给了他表达和发泄的出口。

3

认知疗法重塑信心

在后续辅导中,为了帮助小陈构建理性思维,培养他的积极心态,我采取了认知行为疗法。

“不知道是因为我学习差,还是因为我长得太强壮,同学们好像都故意远离我,不愿意跟我交朋友,其实我很想和他们交朋友。”小陈无奈地说。

“集体疏远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有象征性的事情或场景?例如,同学们在某种特定场景下集体孤立你,但换种场景你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疏远你,甚至会主动接近你?同学们疏远你是否因为你和集体产生了某种不对等的关系,或因为你与集体利益发生了某种冲突?”我顺势提出了几个问题。

其实,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蓬勃发展,情绪起伏较大,也更注重同辈评价,友谊关系更为脆弱、紧张。社会心理学家凯利认为导致结果的因素有三个——做出这个行为的行为者、行为针对的对象和行为发生的背景。在对小陈进行情绪疏导及鼓励后,我尝试利用三维归因理论引导其从个体角度分析自己被集体疏远的原因——如果只被一两个同学疏远,很可能是因为与他人发生了冲突或矛盾;如果是被集体疏远,很可能和个体自身有关,这就需要分析自身的原因。

除了与小陈进行探讨,在征得他同意后,我还与相关老师、同学展开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会无意识地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另外,其他同学担心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小摩擦会遭到“殴打”,这主要与小陈过去的一段经历有关。

为此,我首先鼓励小陈微笑待人,慢慢拉近与其他同学的距离;其次引导他尝试多帮助他人,并适当展示自己,主动参加各项活动,不做“另类生”,使其明白“从心里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欢”。

4

家庭治疗修复关系

在对小陈进行心理辅导期间,我多次提出希望小陈母亲能进校一起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经过努力,小陈与妈妈终于一起接受了家庭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对话和观察,识别出家庭中的负向互动循环模式,如母亲的过度关心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导致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同时,我不断肯定双方对彼此产生的情绪情感,并与他们共情,引导他们了解双方共存的痛苦感受,说出对彼此的期待与需求;此外,我现场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表达情绪和需求,鼓励他们尝试新的互动方式,学习如何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咨询结束后,我还布置了“家庭作业”,鼓励亲子双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新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指引和支持下,小陈的母亲还接受了社区妇联的家庭心理咨询,并参加了相关培训。渐渐地,她学会了如何给予孩子有效陪伴,使得紧张的亲子关系逐步得到缓解。

分析与反思

多方联动重塑

学生心灵坐标

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而心理教师更需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主动搭建学生与其他老师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三对一”心理援助机制。

在辅导小陈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会提前征求他的意见,就其困扰与班主任或相关科任老师沟通,班主任和相关科任老师也会及时鼓励他,积极帮助他走出困境。与此同时,班主任也会监测小陈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反馈给我,我会不断调整和优化辅导方法和策略。在这样的机制下,小陈逐渐重回正轨——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最终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考入公办高中;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同学的认可;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压抑情绪得到释放,自信心有所增强;与母亲的关系得到修复,获得了母亲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心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经常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耐心倾听、理解和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关爱和帮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心理老师应用智慧的光芒驱散无知的迷雾,用理解的温暖融化冷漠的坚冰,用鼓励的话语唤醒沉睡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