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闫玙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 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教师 张琪琪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渐强却尚未具备成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同学产生小摩擦、遇到难以独自应对的难题时,“找老师告状”成了不少学生的第一选择。部分学生甚至“告状成瘾”,像言语分歧这样的小事都要寻求老师介入。这不仅会影响班级团结,更会阻碍学生自主成长。其实,初中生的告状行为可能并非意味着“娇气”或“爱打小报告”,而是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与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现。老师该如何引导他们跳出“遇事就告状”的模式,学会自主化解问题?
情景再现
从“告状大战”到“自主解决”
“老师!小A把我的笔袋扔地上了!”
“老师!小B骂我!”
……
初一开学短短一周,学生告状的内容五花八门,他们似乎习惯了遇到一点小事就第一时间找老师。这导致班级氛围紧绷,同学间一点小摩擦就可能引发一场“告状大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开展“培养解决问题高手”实践活动。
我利用班会课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正方观点是“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更厉害”,反方观点是“遇到问题,找老师告状更高效”。反方学生认为:“老师经验丰富,能快速判断对错,找老师告状又快又省事!”正方同学认为:“遇到问题总依赖老师,自己就永远学不会如何解决问题。”学生激烈讨论,从校园小事聊到未来职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习惯了遇事就找老师,会让自己越来越依赖他人,只有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辩论赛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向学生分享了“冲突解决三步法”。
第一步:摁下“情绪降温键”。“遇到矛盾时,先深呼吸3秒,或在心里默数3个数,让冲动的情绪先降温,避免情绪飙升时因冲动升级矛盾。”
第二步:给出“共情小台阶”。“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要指责对方,可以先承认对方的合理之处,再讲自己的难处。”我告诉学生,“比如,小A抱怨小B总在自习课转笔,吵得自己没法做题。如果小A直接说‘太吵了,别转了行不行’,小B可能会说‘我转我的,关你什么事’。但如果小A换个说法——‘我知道转笔可能是你的习惯,不过在自习课上转声音确实有点大,我听着总走神,你可不可以先不要转’——可能就会得到小B的正向反馈。”
第三步:搭起“协商小桥梁”。“协商不是为了分出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协商的关键不是让一方妥协,而是双方一起想办法。比如,面对问题,双方可以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然后选择双方都认可的方案进行实践。”我对学生说道。
随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解决问题成长本”,记录自己解决矛盾的过程和收获。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在每周的班会课上都会邀请学生分享成长本里的故事。小A写道:“今天小B说我借橡皮没还,我特别委屈,差点去告状。但我还是先摁下‘情绪降温键’,在自己抽屉里找了一下,结果真的找到了橡皮!以后处理问题时我一定要先进行自我反思!”小B也分享道:“看到小A找橡皮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太着急了,没问清楚就指责,以后我要先了解情况!”就这样,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渐渐地,班级风气变了,告状声越来越少。就连以前爱告状的小A,现在遇到问题时也会说:“老师,我自己能解决!”
分析解答
初中生成长的三堂“必修课”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于逐渐脱离对父母的心理依赖、形成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自我探索、情感独立和建立自主性等实现成长和蜕变。在此过程中,他们应完成三堂“必修课”,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完成从“依赖”到“自立”的蜕变
初中生心里都藏着个“小大人”,既想摆脱老师的“事事管”,又怕自己搞不定时“没人管”,这正是“心理断乳期”的典型表现。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像成年人一样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当真正面对问题时,他们又常常手足无措,会本能地寻求庇护。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告状成瘾”会导致学生形成“巨婴心态”,进而错失宝贵的自主决策的机会。因此,初中生的第一堂必修课就是学会“自立”,遇到问题主动思考如何解决,而不是只会向老师求助。
掌握同伴交往法则
对于初中生来说,“同伴认同”的重要性逐渐提升。他们如果因告状行为而被贴上“爱打小报告”的标签,可能整个学生时代都会受影响,甚至走入社会后的社交信心也会因此而不足。为此,正处于社交关键期的他们有必要掌握同伴交往法则,学会共情式沟通——先理解对方的立场,再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让自己在同伴中更受欢迎。
积累社会生存经验
校园有时也是社会生存能力的训练场。在这个训练场里,每一次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在为未来积累经验。这堂必修课能让初中生认识到,只有靠自己跨过小坎,将来才能翻越高山,那些在校园里靠自己协商出的小约定、化解掉的小矛盾,都会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考案例。
策略引导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四把钥匙”
认知重塑:强化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意识
老师可充分利用班会课,通过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依赖他人解决问题在未来行不通,能自主解决问题才是硬实力。另外,老师可以聚焦“沟通”讲述相关故事,让学生从榜样身上看到自主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力量,从而明白“告状不是唯一办法,沟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技能传授: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技巧
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除了深呼吸法,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情绪树洞法,比如把令自己愤怒、委屈的事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在纸上,从而起到发泄的效果;亦可以向学生传授运动释放法,比如通过跑一圈、跳几下来释放情绪。
其次,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表达,教学生用“我感到_____(情绪),因为你_____(客观行为),我希望_____(解决方案)”的方式沟通,比如“我感到很难过,因为你在背后议论我,我希望你能跟我道歉,咱们以后好好说话”。
其三,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流程:先明确问题并分析原因;再思考解决方案;最后和对方协商选出最优方案,并进行实践和反思。
实践赋能:给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
老师可以建立班级调解员制度,鼓励爱告状的学生担任调解员,并为他们颁发徽章,让他们负责调解同学间的一些矛盾。调解员应定期轮换,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交能力。
同时,老师要建立问题分级机制——对于小问题,如物品碰撞,学生可尝试自主解决;对于中问题,如言语冲突,调解员应及时介入,并记录解决过程;对于大问题,如安全风险,学生应立即报告老师。
持续强化:用反思与激励巩固成果
除了鼓励学生使用“解决问题成长本”,并通过正向且具体的评价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老师还可以每周评选“自主解决问题进步星”,为获奖学生颁奖,并在班级群、家长群点名表扬,让学生觉得“自主解决问题,超有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