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龙波涌
中小学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想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上好思政课?用学生听得懂的话、喜欢学的方式上好思政课,是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的重要研究课题。今年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盐港小学围绕这一主题,在秋季学期开学季,认真设计了内容丰富的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抗战精神熏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选题背景
抗战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盐田区早在2023年就开始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盐港小学每学期都开设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2025—2026学年开学季有许多特别的日子,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纪念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这些特殊的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然而,笔者在暑假前与学生谈起这些时,却发现有些同学对抗战历史的认识还比较薄弱。笔者因此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了解,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课程主题
贴近学生让课程“入脑入心”
什么是抗战精神?为什么要弘扬抗战精神?如何弘扬抗战精神培养强国少年?这是课程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能做得到的事,让他们领会课题要体现的核心要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课程入耳、入脑、入心,并落实到现实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是课程设计的关键之处。
策划实施
系列活动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整体策划,设计“书记校长作业单”
“思政第一课”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常规课,它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有所思、有所得。考虑到9月开学时以“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就要全面展开,笔者和同事们提前谋划,在暑期就设计了可选择的“书记校长作业单”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读一读课本中与抗战主题有关的诗文;观看抗战纪录片;关注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关于抗战主题的报道;与家长一起观看抗战影片,记录最令人感动的一句台词等。
上述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暑期接触和了解抗战历史,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开学第一天,笔者面向全体同学讲授了题为《弘扬抗战精神,争做强国少年》的开学第一课。每年9月的这场活动,对小学校长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因为台下的学生年龄小的是才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大的则是进入毕业班的六年级学生,年龄跨度大,认知能力和兴趣点迥异,如何保障“到课率”“抬头率”是一大挑战。今年的活动,因为同学们在暑期已经接触了抗战主题的内容,情绪和思维都很快进入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学之后,“抗战精神”思政教育进入有条不紊的推进阶段:组织师生观看抗战胜利纪念活动,鼓励他们合作将相关课文改编成剧本搬上学校“创美大舞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师生及家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创新方式,让课堂教学充满吸引力
思政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是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融合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如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比赛式、专题式、分组式等。
盐港小学今年秋季一开学,就在学校前庭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铭记!自强》抗战主题图片展,师生及家长一进入校园就能看见,除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观之外,课余家长和孩子自主参观的也有不少。
在“请校长妈妈讲故事”的活动中,笔者结合古代历史,将日本一直想用武力征服朝鲜和中国的故事及明代万历皇帝“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的发言引入课堂,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另外,学校还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标识引入红领巾研学中心微课程,并制作成书签作为学习奖品奖给同学们。
搭建平台,让多元学习被广泛“看见”
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弘扬抗战精神目的不仅是回顾历史,也关乎民族精神传承与未来公民塑造。“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面向小学生的“思政第一课”,靠书记、校长唱独角戏作用有限,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师生家长参与其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讲、诵、演、画、唱等表达心得体会,同时尽力为不同年级的孩子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
今年9月,盐港小学组织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如“红领巾讲解员”巡讲“14年抗战史”,“抗战精神”师生书画作品展,专题故事会、歌咏会等,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明白——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缅怀英烈,更要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以不屈意志砥砺前行”。
项目推进,引领探究迭代出的新问题
一堂好的思政课,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播下一颗有强大生命力的真善美的种子,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启迪孩子们的思考。今年的活动中,在《弘扬抗战精神,争做强国少年》主题下,同学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弘扬抗战精神和成为强国少年有什么关系?深圳、盐田在抗战时期是怎样的?特区精神与抗战精神有关联吗?学贵有疑,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没有终点,只有延伸。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探究,可以为校家社协作“行走的思政课”提供新的思路。
评价导向,促进思政课与学科融合
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是每个学期思政课程的起点。聚焦立德树人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因此盐港小学一直以来致力于发掘每一门学科的思政元素。
在此次《弘扬抗战精神,争做强国少年》思政课活动中,学校鼓励老师们将学科内容与思政结合,自觉肩负起思政教育的责任。例如,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上唱响的《松花江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都是小学音乐课本里的内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晚会上的很多节目与小学语文、道法等课程密切相关。同时,学校近些年一直在持续推进思政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的评价机制,例如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课例比赛,构建“思政课程”超市等,努力提升学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
小结
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全校一个学期思政教育的开端和先导,发挥着榜样作用。不断提升“思政第一课”的亲和力,需要根据课程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形式,最终的落脚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聚焦素养提升,避免单向灌输,增加互动实践,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