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教育时报

找到科学教育的“科学打开方式”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 戴先任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目前,全国一至九年级已普及科学课,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的总课时占比已经增至8%-10%。

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是开展通识教育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正因如此,早在2017年,自然科学课就走入了青少年课堂,成为必修课。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教育部门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占中小学总课时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科学教育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一些学校存在“应试化”、套路化问题,“黑板上画实验”“卷子上考实验”等现象没有完全消失。此外,师资匮乏、课程标准陈旧、教材缺少顶层设计、专业化社会力量支撑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对科学兴趣不足。

科学教育是必修课,不能“可有可无”,不能“跑偏”,不能有量没有质,而要量质并举。播撒科学的“种子”,要先让科学教育“扎根”,找到科学教育的“科学打开方式”。

对此,首先要重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育设备投入,还有必要像重视体育教育一样,将科学成绩纳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考核之中。另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实践是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靠阅读很难让学生建立直观的科学认识。因此,要建好“科普试验田”,还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同时,要大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

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要摆正科学教育的位置,把科学课抬到基础教育课堂的“主角”位置,使之真正在校园扎根。只有让中小学科学教育真正“活”起来,遵循科学施教、科学教育的规律,才能让广大青少年真正具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进而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平。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