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教育时报

“约束+保障”,以制度护航师德建设的长跑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db:版面标题]       上一篇    下一篇

“零容忍”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而是一种制度宣示:教育要有底线,也要有敬畏;教师要有自律,也要有保障。

□ 丁慎毅

日前,教育部召开“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发布会,再度强调师德违规“零容忍”。近几年,师德违规“零容忍”被一再强调,在教师节前夕也被专门提及,我们应该如何看?这种强调又意味着什么?笔者以为,它不仅仅是对师德提出底线要求,更是一场静悄悄的教育治理变革的组成部分。

这几年,我们时不时看到一些让人痛心的新闻: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学前教师拿儿童撒气……这些事件破坏了公众对教育的信任,也让很多默默奉献的老师承受了不应有的社会压力。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带着崇敬色彩的语句一直被用来褒扬老师,但将教师职业“高高捧起”的背后,也潜藏着一种近乎完美的道德期待。现实并非如此,一个个教师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有普通人的弱点和局限,仅靠道德倡导和崇高叙事,挡不住权力寻租和人性试探。

所以,“零容忍”的真正意义,是把师德从“软约束”变成“硬杠杠”。它不再只依赖教师的自我修养,而是建立一套制度——从业禁止、背景审查、举报核查、终身追责……就像一位一线教师说的:“现在每一步都有记录,不是怕,是更清醒。”

有人说,这样会不会太严?让老师不敢管、不愿教?

其实,“零容忍”不是把老师放在学生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是为了保护那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举个例子,某地曾有一位教师被匿名举报体罚学生,调查后发现完全不实——因为有清晰的核查机制和辟谣通道,还给了老师清白,也阻止了恶意投诉。这才是制度该有的样子:既约束教师,也保障教师。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课堂就成了危险地带。建立边界,不意味着疏远,而是对师生双方的尊重。

问题还有另一面。有些老师坦言:“现在压力太大,除了教学,还有填表、评比、迎检……有时候真的喘不过气。”山东某地推出了一款“AI教师心理陪伴”应用,后台数据显示,超过四成教师存在焦虑情绪。

这提醒我们:师德问题,有时也是系统问题的投射。如果教师长期疲惫、待遇不足、支持不够,心理失衡之后也可能言行失范。这样的问题单纯靠“严惩”很难根本解决。

因此,“零容忍”政策真正要落下去,必须同步做两件事:一是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二是让好老师有尊严、有保障、有支持。

第二点,国家一直在努力,从弘扬尊师重教到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对教师的支持鼓励政策不断出台。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专门推出第二批“尊师惠师公益行动”,很多地方也开始探索更人性的教师管理方式,诸如推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教师减负清单、情绪管理培训、心理健康服务等政策。

教师节一年只有一天,师德建设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零容忍”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而是一种制度宣示。它告诉我们:教育要有底线,也要有敬畏;教师要有自律,也要有保障。当我们谈论师德时,我们不仅在谈论规则和责任,也在谈论信任与成长、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系统。

最好的尊师重教,不是把教师职业推上神坛,而是让教师们回归人间。在此,有制度护航,也有社会撑腰;有约束,也有温度。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