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敏盈
兩份國際評級報告再次把香港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的首位,同時穩居全球金融中心第三的位置,當中部分分項更創歷史最佳表現。事實上,香港憑藉獨特的金融優勢和豐富經驗,在國際金融領域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國家的改革開放作出了重大貢獻。「十四五」期間,香港通過優化股票市場機制、強化債券市場建設、推動黃金交易市場發展等舉措,加強與內地的金融聯動,深化跨境金融合作。269家企業通過香港實現境外上市,香港積極為內地企業提供了國際化融資平台,助力內地企業「引進來,走出去」。 港交所開通「科企專線」支援內地科技企業融資。截至2025年8月,香港銀行存款總額超過18萬億港元,證券市場市價總值為46.6萬億元,註冊基金數目達976個,按年錄得超過44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
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全球競爭力
近年來,香港積極參與國家「雙循環」戰略,通過支持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 香港率先試點數字人民幣債券,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路建設,並加快移動支付國際化步伐。在金融科技領域,香港落地全球首批綠色債券代幣發行專案,探索債券等資產的證券化創新。通過支持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香港率先試點數字人民幣債券,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網絡建設,並加快移動支付國際化。在金融科技領域,香港落地全球首批綠色債券代幣發行項目,探索債券等資產的證券化創新。香港在金融監管方面注重平衡風險防控與市場活力,通過完善監管機制維護金融穩定。香港加強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監管,確保跨境資金流動合規性 。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香港通過優化資本市場規則、擴大跨境互聯互通等措施,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香港簡化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流程,提升資本流動效率。2025年全年香港迎來超過80宗新股上市,總集資額介乎於2500億至2800億港元之間,全球排名第一。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目前香港已形成約1萬億元規模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全球八成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在香港進行。
港國際金融樞紐賦能強國策略
「十五五」時期是中國由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的關鍵躍升期,是金融領域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金融業定位從「服務配套」躍升為「國家競爭力核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六個強大」框架中,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關鍵要素之一。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國家金融強國戰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根據國家「十五五」規劃精神和專家建議,香港金融業須努力推進深化與內地金融合作的五大方向:一是須繼續深化資本市場合作,持續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優化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現有機制,擴大產品範圍、推動「互換通」等衍生品市場互聯互通、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金融。二是服務科技強國戰略,為內地科技企業提供境外融資管道,支援生物科技等創新企業上市,發展科技金融,建立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態體系,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等創新金融產品。三是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擴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建立國際碳市場,開發碳金融衍生品,為「一帶一路」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推動ESG投資標準與內地對接。四是強化風險管理功能,為內地企業提供外匯、利率等風險管理工具,發展離岸人民幣衍生品市場,建立大灣區金融風險預警和處置機制。五是促進金融科技融合,推動區塊鏈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加強數字貨幣合作,完善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場景,共建大灣區金融科技監管協調機制。
在具體舉措上,香港須進一步深化與深圳、上海等內地金融中心的協同及錯位發展,香港側重離岸市場,上海側重在岸市場,共同提升我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拓展「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方面,香港須持續極為沿線國家項目提供融資和風險管理;發展伊斯蘭金融等特色金融產品,加強金融人才培養,建立大灣區金融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吸引國際金融人才來港發展;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升級支付清算系統,完善法律和監管框架,發展特色金融領域,鞏固亞洲最大國際債券發行中心地位;發展家族辦公室、財富管理等高端金融服務,定期舉辦國際金融論壇,強化宣傳推廣,發布香港金融發展白皮書;設立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金融合作委員會,完善高層協調機制,定期評估合作成效,調整政策方向,推動制度創新;試點跨境金融監管「白名單」制度,繼續探索建立大灣區統一金融標準,加強風險防控,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體系,建立金融風險聯合處置機制;促進民生金融便利化,擴大香港居民內地銀行帳戶代理見證開戶範圍,推動大灣區支付結算一體化。
香港金融業「十五五」時期的發展被外界視為全球金融變局中的東方支點,直接關連香港經濟轉型大局,必須提高到香港第三次崛起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政府和業界必須繼續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既服務國家戰略,又保持國際特色,通過深化與內地合作、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創新發展模式,為國家建設金融強國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