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
人口老化和少子化趨勢難逆。根據統計處數字,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於未來二十載攀升至三分之一,獨居與雙老家庭比例亦持續上升。隨之而來的,不單是醫療與養老負擔,更是真實而殘酷的「獨居風險」──長者若在家中失救,往往因無人知曉而釀成悲劇。
正因如此,香港南九龍獅子會近日參考房委會早前於雲漢邨、常樂邨試行的「物聯網長者住戶大門開關訊息系統」,籌得逾148萬元,在樂華南邨等地推出為期兩年的「長獅守?暖心頭」計劃。該計劃為逾900戶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免費安裝智慧門磁感應器,若單位大門超過48小時未有開關記錄,系統便會自動通知親友或社區關愛隊,並依程序上門確認。這不僅是一次科技應用的實踐,更是一次以人為本、善用民間資源的創新示範。這項舉措值得細看,因為它觸及香港長遠安老挑戰的核心,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藉助科技與社區力量,補上社會關愛的缺口?
科技補位
近年來,多宗「獨居長者失救致死」案件令人痛心。這些事件往往因長者在家中突發疾病或跌倒,無法及時呼救,直至異味傳出或鄰居發現異常,才揭開悲劇。這些個案提醒我們:長者的風險,並不僅止於醫療層面,而是「能否有人即時察覺」。
傳統做法多依賴鄰里守望或電話問安,但隨着鄰里關係淡薄,部分長者缺乏子女在側,單靠人力難以長效維繫。物聯網感應器的出現,正好填補這個空隙。它不是要取代人情,而是為人情網絡提供「早一步」的提示,把原本可能延遲數日才發現的情況,縮短至幾小時甚至即時。「長獅守?暖心頭」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把技術化為實際守護。感應器設於家門,數據簡單明確,不涉隱私侵犯,長者亦較易接受。其背後的邏輯,不是冰冷的監控,而是把「沒有人知道」的風險降至最低。科技因而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為守護生命的第一道關口。
各界協作打造多層安全網
計劃之所以獲得關注,並非僅因技術創新,而是其「多層安全網」設計。若感應器在48小時內偵測不到開門信號,系統會先通知親友;若無人回應,再由社區關愛隊接手,甚至安排即時探訪。這意味着計劃本身就內建了「技術—家庭—社區」的三重防線,既分工明確,又能相互補位。這也反映出另一個關鍵,民間組織在其中的角色。南九龍獅子會牽頭籌資,立法會議員鄧家彪牽線連結社會力量,關愛隊承擔日常支援,最終形成跨界合作的格局。這種「社會善心集散」模式,正是香港在安老議題上最需推廣的方向。
過往,市民對「安老」多視為政府責任,但實際上,政府再有資源,也難以單獨支撐龐大的需求。公私協作、社區共建,才能形成持續動能。當企業、專業人士與基層團體能各展所長,才可能把有限資源發揮至最大。必須指出,這一計劃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延伸自房委會早前的試驗。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在社交媒體上亦強調,政府的角色是「引子」──先透過試行證明技術可行,再由社會力量接力擴展。
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由點帶面」策略。然而,要令相關安排真正普及,政府不能止步於「示範」。試點的成功,必須進一步轉化為制度化推進。例如經費支持:現時依靠社團籌資,難免受限。政府可考慮透過房屋署或社會福利署,設立專項基金,協助弱勢長者戶安裝,並把智慧感應器納入「長者友善屋邨」或「安老服務規劃」框架,使之成為標準配備,透過跨部門平台,把物聯網數據與社區支援、醫療急救等系統銜接,形成更高效的應急反應鏈。這樣,才能由民間自發推動,逐步升級為全港性安全網。
安老挑戰下的「科技倫理」
討論至此,不能忽略另一個層面,科技雖能帶來便利,但如何平衡隱私與尊嚴?長者是否會因「被監視」而抗拒?「長獅守?暖心頭」的設計,在這點上值得借鑒。它選擇的是最簡單的「開門信號」,而非攝像頭或複雜數據,降低了接受門檻。未來若要擴展,例如引入健康監測手環、智能家具等,更須保持「輔助而非控制」的原則,確保長者感到被尊重,而非被「管理」。
此外,科技只能解決部分問題。真正的關鍵,仍是「人」。系統可以發出信號,但最後總要有人上門確認、有人伸出援手。這提醒我們,科技應是橋樑,而非終點。安老政策若缺乏人情溫度,終將淪為冷冰冰的數據管理。
「屋邨成為社會善心的集散地」——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的說法,實際上點出了社區建設的深層意義。香港是一個高度競爭、節奏急速的城市,但一個真正有安全感的社會,必須讓最脆弱的一群能安心生活。這樣的安全感,不只是靠警力、法治,也來自社區互助。當我們知道,即使是最孤單的長者,也有人關注、有系統守護,這座城市也會更溫暖、更宜居。因此,「長獅守?暖心頭」的價值,不僅是防止悲劇,更在於重建一種社會氛圍:市民不是孤島,社會仍有善意流動。這種氛圍,或許才是香港未來最需要的資本。
「長獅守?暖心頭」計劃的出現,是一次民間智慧與社會善心的結合。它提醒我們,解決安老難題不能單靠醫院與安老院舍,而是要把守護網絡織進每一個社區。
未來,香港應把這類計劃制度化,並在更廣範圍推廣,讓智慧科技與社區力量並行,形成覆蓋全城的守護網。同時,我們也應珍視其中所蘊含的人情溫度,把科技變成連結彼此的工具,而非隔閡。當每一位長者都能在熟悉的居所安享晚年,當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這份安全感與關懷,香港才算真正邁向一個「長者友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