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金價飆升,屢創歷史新高,香港街頭金舖人潮湧動,市民排隊買金、銀行實金交易量暴增七成九。這不僅是一場民間的「淘金熱」,更是一場全球金融秩序變遷下的深刻預演。當美元霸權在債務膨脹、地緣動蕩與「去美元化」浪潮中顯露疲態,黃金正重拾其千年來作為「最終貨幣」的光環。多年前,吳桐山已在《香港商報》預言:美元衰落之際,人民幣等新興貨幣尚難即時取而代之,黃金必將成為各國與投資者爭相擁抱的「救生圈」。如今,這番論斷正逐步成為現實,而香港,這座長期依賴美元體系的國際金融中心,也迎來了重新定義自身角色的關鍵時刻。
過去數十年,香港的金融生態深度綁定美元體系:港元與美元掛鈎、資本流動受美國利率政策牽引、國際交易多以美元結算。然而,隨着全球多極化格局加速成形,美國單極主導的金融秩序面臨挑戰。美聯儲重啟減息、美國債務突破34萬億美元、多國央行紛紛增持黃金儲備,世界正進入一個「信用貨幣信任危機」與「硬資產價值重估」的過渡期。在此背景下,黃金不僅是避險工具,更成為一種「去美元化」的戰略資產。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全球黃金需求價值暴增45%,達132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樞紐,自然成為這股資金流向的前沿陣地。
尤其在華人社會深厚的「愛金情結」加持下,黃金不僅是金融資產,更是文化象徵與家族傳承的載體。恒生推出網上預約系統、擴大產品線,正是銀行業對這股趨勢的積極回應。然而,民間熱潮若缺乏制度支撐,終究只是短暫現象。真正決定香港能否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的,是制度創新與戰略布局。
探索離岸人民幣計價黃金產品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建立「黃金中央清算系統」,正是這一戰略思維的體現。與其他由私人機構主導的黃金市場不同,香港將由特區政府主導建設清算平台,旨在提升交易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強市場信心。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制度信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報告明確邀請上海黃金交易所參與,為未來「滬港黃金市場互聯互通」預作準備。此舉深具遠見:上海擁有全球最大的實物黃金交易市場,而香港則具備「一國兩制」優勢、普通法體系與國際資金自由流動環境。兩地協同,可形成「在岸+離岸」的黃金交易生態圈,提升中國在全球黃金定價話語權。
此外,推動機管局與金融機構擴建黃金倉儲,目標3年內達2000噸,旨在將香港打造成「區域黃金儲備樞紐」。龐大的實物儲備是黃金市場流動性的基礎,亦能吸引國際家族辦公室、資產管理公司進駐,發展黃金ETF、黃金基金乃至代幣化黃金產品。正如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協會所言,黃金基金的引入有助投資組合多元化,降低對傳統金融資產的依賴。在地緣政治風險高企的時代,這正是全球資產管理業的核心需求。
展望未來,香港不應僅滿足於成為「黃金買賣平台」,更要發展為集清算、儲存、產品創新與定價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黃金金融中心。可進一步探索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產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黃金結算能源貿易,逐步建立非美元的價值交換網絡。當美元的光環漸褪,黃金的光芒正重新點亮全球金融地圖。香港若能把握此歷史機遇,積極豐富自身定位,必能在新一輪國際金融秩序重組中,開創屬於東方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