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知識產權署昨日開記者會。(從左至右)商經局副秘書長林兆康、知識產權署署長黃福來及高級專利審查主任葉婉儀出席。
【香港商報訊】記者韓商報道: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知識產權署昨日開記者會,介紹落實今年施政報告中推動知識產權(IP)貿易的主要措施及工作。為推動IP交易,知識產權署將推出IP估值先導計劃,資助中小企進行IP估值,預計可在2026年第三季推出。
商經局副秘書長林兆康在記者會上致歡迎辭,知識產權署署長黃福來及高級專利審查主任葉婉儀則介紹推動知識產權貿易的主要工作。
每年平均批逾1萬宗專利註冊
林兆康介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指出,全球無形資產的價值,自1996年以來增加了13倍,達到約80萬億美元。知識產權署於2023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在2019至2021年間,本地的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貢獻近8780億港元,相當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33%。在2022年至2024年三年間,知識產權署每年平均批予的標準專利註冊持續突破1萬宗。
黃福來指出,融資對創新科技中小企業的業務成長至關重要。許多創新型的企業在業務快速增長期的前期研發投入甚高,初期運營回款周期長,資金消耗大,由於公司成立不久資產少,在無傳統抵押物如房屋等情況,無法滿足融資要求。
為此,港府推動IP融資、估值和保障,並加強對外推廣,進一步推廣IP交易,而商經局及知識產權署正聯同金管局推出IP融資沙盒,即透過小規模試點項目以「先行先試」的方式,邀請包括銀行、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知識產權估值、法律專業人士及其他專業團體在內的主要持份者合作,在風險受控的環境下,共同參與進行IP融資活動。希望逐步在本地建立一個支持IP融資生態系統。計劃最早於今年第四季啟動試點計劃。
有關先導計劃將集中支援符合資格的本地中小型創科企業進行專利量性估值服務,量性專利估值是通過收入法、成本法或市場法等方法,評估專利的資產價值,也就是給專利「打價」。
資助計劃上限8萬元
資助計劃將以1(政府):1(企業)配對模式提供資助,上限為8萬元(估值成本的中位數一般由6萬元至10萬元不等)。每年最多處理100個申請。知識產權署正擬備有關資助計劃細節。有關計劃預計於明年第三季推出。
黃福來坦言,評估IP的價值不容易,本地金融機構對IP估值卻未完全掌握。事實上,市場上有一些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或專門IP顧問機構從事IP估值業務,IP估值費用通常依資產複雜度而定,然而,目前IP估值以及融資在香港仍相當冷門。
不過,在其他市場有不少IP融資個案。例如1990年代,美國漫威(Marvel)公司曾以漫畫版權向銀行融資數億美元,化解財務危機,後來更發展成電影帝國。
在中國台灣的工研院與當地銀行合作下,在2023至2025年間,有多家當地的科技創新企業(如半導體設計公司),以IP專利向金融機構融資,單一案例金額約1億至2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