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2025年9月16日,印美貿易談判在新德里重啟,同日,印度總理莫迪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積極且具有建設性」的通話。適逢莫迪生日,特朗普向莫迪致生日祝福。莫迪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回應。於是,國際社會一些人推測印美關係回暖。
這是低估了特朗普對印度加徵高達50%關稅(包括因為印度進口俄羅斯石油而開徵25%次級關稅),以及其他挫傷莫迪作為大國領袖自尊心舉措所造成的負面後果。
美倡導脫鈎印主自強
9月20日,莫迪在古吉拉突邦啟動一項價值逾400億美元的海事項目,並發表講話。莫迪呼籲印度國民,停止使用外國製造的產品,轉而使用本國產品。莫迪稱,印度正「懷着成為全球朋友的情感」前進,沒有主要對手。「從真正意義上講,如果說我們有什麼敵人,那就是對其他國家的依賴。」
莫迪批評以往政府、尤其國大黨執政時期的政策,稱「幾十年來,印度陷入許可證和配額制度,被隔絕於全球市場之外。當全球化來臨時,國家嚴重依賴進口。」莫迪警告對外國的依賴會損害印度國家發展——「我們不能把14億公民的未來交給別人。越依賴外國,失敗越嚴重。解決印度所有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建設自力更生的印度。」
莫迪強調重振印度造船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性,稱50年前印度船隻承擔了印度40%的海外貿易,如今僅為5%。印度每年付給外國航運公司的費用已接近國防預算,這種依賴已造成重大損害。莫迪稱,「無論是芯片還是船舶,我們都必須在印度製造。」
9月21日,莫迪在對全國講話中重申上述觀點。
9月15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財政部會議上稱,以色列經濟需要逐漸適應「自給自足」模式,減少對外貿依賴。
內塔尼亞胡曾自詡為以色列帶來「自由市場革命」,故他在宣告以色列不得不「自力更生」時稱「我討厭這個詞」。
相同的口號背面是不同的原因和考量。
地緣裂變下的國家戰略抉擇
就以色列而言,是因為空前外交孤立。即使華盛頓堅決支持以色列,這是民主共和兩黨罕見的共識之一(另一是遏制中國),然而,2025年9月全球掀起又一股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浪潮。截至9月23日,在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有157個承認巴勒斯坦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唯美國不承認。
就以色列而言,着重的是武器製造和供應自主。內塔尼亞胡稱,面臨「孤立」的關鍵領域之一是武器貿易,以色列可能不得不擺脫對進口軍火的依賴,「我們需要發展自己的武器工業——我們要成為雅典和超級斯巴達的結合體。」
莫迪的雄圖大略是盡快建設印度成為全球大國。2023年6月22日,莫迪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稱,「當我作為總理第一次訪問美國時,印度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今天,印度是第五大經濟體。我們很快就會成為第三大經濟體。」莫迪明白,和平的外部環境是實現其宏大目標的一項不可或缺條件。因此,自俄烏衝突發生以來,他不止一次當面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稱,現在不是戰爭的時代。
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以莫迪願望為轉移。印美在特朗普首任美國總統期間所建立、為拜登政府所加強的「全面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在特朗普再入白宮後迅速被特朗普摧毀。莫迪多番努力爭取做特朗普就職典禮的嘉賓未果,是傷了他個人顏面。特朗普不對中國加徵「次級關稅」,只拿印度開刀,是損了印度的國家顏面。普天之下,受如此之恥辱,莫迪豈能咽下。他審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全面深入演變的趨勢,領悟他所憧憬的世界和平不可能實現,於是,調整印度的國家發展戰略。
莫迪的「自力更生」是主動作為。內塔尼亞胡的「自給自足」則是被動應對。失道寡助。以色列資源有限,內塔尼亞胡不可能實現以色列軍所需武器自給自足的目標。相比較,印度是大國,人口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莫迪所主張的自力更生不排除對外經濟交流。
然而,殊途同歸,印度和以色列皆開始強調依靠自己,折射世界經濟碎片化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