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76年風雨兼程,76年砥礪奮進。從積貧積弱到全面小康,中國用不到兩代人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迹。
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人均GDP僅為119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歷經76年的艱苦奮鬥,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24年,中國已躍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人均GDP達9.57萬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31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多倍。
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在世界工業史上堪稱獨一無二。
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在新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中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態勢向好,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以互聯網+」為標誌的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中國經濟正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
中國科技事業從跟蹤模仿邁向自主創新,從積貧積弱到舉世矚目,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崛起之路。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標誌着中國在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已進入世界前列。這些科技成就背後是中國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堅定貫徹。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中國的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創造了眾多世界之最。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國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日益完善,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研發經費支出位居世界前列。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不斷增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逐步形成。
現代化征程譜新章
9月3日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是觀察中國綜合實力、見證中國發展成就的最好窗口。中國以一場展示國威軍威、彰顯國防力量的盛大慶典,把一個堅如磐石、立體全面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隨着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在這個承前啟後的特殊歷史年份,全球治理倡議正逢其時,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區動蕩頻發、經濟發展受阻、逆全球化抬頭、規則法治缺位,治理赤字不斷加劇。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進一步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76載發奮圖強,76載砥礪前行。中國創造了世界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實現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是國際社會的真夥伴。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大國的樣子」。中國積極踐行四大全球倡議,堅定維護聯合國中心地位,做多邊體系的中流砥柱,做全球南方的正義代言,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將繼續書寫屬於自己也屬於世界的傳奇。
習主席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招待會上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一表述再次明確了中央對港澳工作的大政方針,為港澳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的關鍵時期,中央對港澳的支持已從保持社會安定轉向全面推動融合發展,讓港澳在服務國家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進入新時代,其內涵已從保持港澳社會制度不變,昇華至促進港澳與內地共同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