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香港商报

一紙水墨一生熱忱(上)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A07       上一篇    下一篇

藝術家趙志軍熱愛藝術,其創作呈現了生活的意趣。

畫家趙志軍(字之境、號大郡),以熱愛為筆,以歲月為紙,描繪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畫卷。在藝術的征途中,他歷經艱辛卻從未放棄,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找尋自己的藝術風格,用筆墨訴說着對藝術的赤誠與執着。本報記者專訪趙志軍,走進他的藝術之路。

記者:Katherine

午後的陽光灑進畫室,淡淡的墨香在空氣中悄然浮動。記者見到了靜坐在木椅上的趙志軍,他身後懸掛着幾幅尚未乾透的水墨作品。畫作奔放的色塊間暗藏着精妙秩序,水墨在宣紙上緩緩暈染,勾勒出深邃意境,流轉間盡顯悠長餘韻。當談及數十年的藝術生涯,趙志軍眼眸中閃爍着堅定而純淨的光芒,那是一種未曾被歲月磨滅的熱忱。記者忽然領悟,真正的藝術家,心底永遠留存着一方未經霜雪浸染的自留地,只為守護對藝術最本真的熱愛。

鄉野間萌發的創作萌芽

趙志軍的藝術啟蒙,並非始於華麗畫室裏的油彩與畫布,而是上世紀60年代鄉間的土牆與青磚。童年的趙志軍,如同牆角的野草,在土牆與巷弄間自由生長,對藝術充滿好奇。彼時,石匠雕琢石獅時鏗鏘的鑿擊聲、寺廟壁畫上靈動飄拂的衣袂、街頭玻璃畫店中反向暈染的絢爛色彩,都化作他童年最生動的藝術課堂。在那個沒有幼稚園的北方小鎮,街頭巷尾便是他的啟蒙樂園。他深深着迷於石匠如何將頑石雕琢成威猛的獅子,於是從工地撿回一塊廢棄青磚,找來一根五六寸長的鐵釘,悄悄躲進家中柴房。「那時沒有專業刻刀,就用鐵釘和家裏找到的錘子當工具,一心想把青磚雕成和石匠師傅作品一樣的獅子。」趙志軍一邊比劃,眼神依舊透着當年的堅定。最終,他一錘一錘雕琢出一尊略顯稚拙的獅子,這便是他的第一件藝術作品,也標誌着他藝術之路的正式開啟。雖不及匠人作品般精緻,卻滿含純粹的熱愛。

艱難歲月不滅藝術火種

小學五年級時,因家庭變故,他不得不輟學回到鄉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畫畫本就是件奢侈的事,鄉村艱苦的生活更讓他舉步維艱。但藝術的火種,偏在這片貧瘠的土壤中頑強跳動。「沒有紙筆,我就蹲在田埂上,在泥地上勾勾畫畫;後來靠堂兄幫忙牽線,才得以蹲在課堂角落當旁聽生,把課本攤在腿上寫字、畫畫。」趙志軍的話語中有着難以掩飾的艱辛,可當提及家人與鄉鄰的善意,他的眼神又泛起溫柔的光芒。一次,趙志軍憑藉記憶摹繪徐悲鴻《金雞報曉》的意境,畫出一隻立於石頭上的公雞,一舉奪得一等獎。母親得知後,從200多公里外寄來白紙作為獎勵。每逢年節,親戚鄉鄰都會紛紛請他在麻紙窗戶上繪製窗花。畫完後,鄉親除了滿口稱讚,總會塞給趙志軍幾角零花錢,或是幾顆糖、一塊油餅。對年幼的他而言,並非簡單的饋贈,那份被期待、被稱讚的暖意,悄悄在他心間種下一粒種子,原來筆尖不僅能繪出美麗風景,還能為他人帶來歡笑與尊重。「做一名藝術家」的念頭,從此在他心中深深扎根。正是這些點點微光,如同冬夜的星辰,支撐着他在困境中不捨追逐藝術夢想,讓藝術的火種從未因艱辛而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