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既是南通、蘇州、無錫三地聯動發展的「試驗田」,也是中國與新加坡、奧地利合作的國家級平台——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前沿窗口,位於長江口北翼、江蘇南通的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因「跨江合作、跨國共建」的獨特模式而備受矚目。近年來,園區緊扣長三角一體化和滬蘇跨江融合發展戰略,形成產業項目快速集聚、跨國合作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生動實踐,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也為香港企業和資本參與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
跨江融合 打造長三角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樣板
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的誕生,源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2008年,蘇通大橋通車後,南通與蘇州探索「跨江共建」,2009年奠基蘇通園區,2011年再度與無錫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錫通園區。2020年,兩地一體化運作升級為「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園區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高水平建設「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為使命,着力打造跨江融合「第一園」、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樣板」。
園區地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大國家戰略交匯區,位於滬、蘇、通「小金三角」的中心點,擁有長江岸線與高鐵高速樞紐,距上海、無錫僅一小時車程。一體化以來,園區形成了一系列「蘇錫通經驗」。「一區多園」模式被江蘇省商務廳推廣,蘇州自貿片區蘇錫通聯動創新區掛牌,成為蘇州在域外設立的首個聯動創新區。園區還建立了南通-蘇州、南通-無錫聯席會議機制,常態化共商破解發展瓶頸。
憑借區位優勢與政策支持,園區在過去十餘年間吸引了大量來自上海、蘇南的產業溢出項目,2020年以來新落戶和在建項目中,來自蘇南、上海的比重超七成。
伴隨產業發展,園區與長三角科創高地的協同日益緊密。依託「上海研發、南通轉化,蘇南創新、南通孵化」的發展理念,園區積極對接張江科學城、蘇州工業園區等創新要素集聚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2024年,全區規上智能裝備與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分別達到34.8%和20.4%。截至2024年,園區已集聚高新技術企業11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家、省星級上雲企業33家,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園區發展堅持集約高效。在僅新增10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7平方公里)的情況下,十年間創造了相當於南通全市單個縣(市、區)九分之一的GDP和五分之一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超過10%。與此同時,年均新落戶十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約10個,「兩主一新」產業(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產值佔全部工業產值比重超過七成,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著。
跨國合作 中新奧攜手共建開放高地
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不僅是跨江合作的試驗田,也是跨國共建的示範園。它同時承載中新合作、中奧合作的雙重基因,成為南通首個國家級國際合作平台。在中新合作方面,園區全面移植蘇州工業園區的先進經驗,堅持「規劃即法、產城融合、生態優先」,並通過「軟件轉移」實現制度、管理與人才同步升級。在中奧合作方面,2015年,中奧蘇通生態園正式啟航,2024年雙方續簽諒解備忘錄,擴大合作領域。
在這裏,越來越多的海外企業找到了發展的動力與扎根的信心。日本音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2011年,園區招商部門接到日本神鋼商事工作人員的一個國際電話,對方只簡短提到有選址需求,卻未透露投資規模等關鍵信息。園區招商團隊沒有因信息模糊而放棄,反而憑借對日系企業「謹慎試探」特性的理解,主動藉助南通市在東京舉辦的投資交流會約見交流。經過多輪互訪和反覆磋商,2012年,音戶首次在園區落戶;2018年再次增資設立音戶平田汽車零部件,總投資累計超過2.7億美元。在不新增用地的情況下,音戶通過「零擴地增產」實現了三輪增資,成為日資企業扎根發展的典型。疫情期間,園區更是創新簽發江蘇省首封「特別邀請函」,幫助企業高管順利往返,展現出「打破常規」的服務溫度,讓企業明確表示「從未考慮園區以外的區域」。
奧地利企業施特萬機械自2015年落戶以來,廠房面積和註冊資本實現「十年十倍」增長的跨越式發展。園區不僅提前為其擴產預留相鄰地塊,還引入奧地利「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與南通本地院校合作,精準培養技能人才,解決了企業「人才短缺」的痛點。如今,施特萬已成為德語區企業在園區發展的示範樣本。
此外,史達利高新材料、柏德汽車內飾等一批德語區龍頭項目相繼落地,德語區企業數量已超過10家。這些企業在各自細分領域均具備領先地位,從汽車零部件到新材料,從機械製造到環保技術,逐步完善園區的產業鏈條。園區通過預留土地、完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為外資企業提供持續擴張空間,形成「來了能發展、發展能壯大」的正向循環。截至2024年,園區累計引進外資企業130餘家,其中規上外資企業22家,實際利用外資接近20億美元。
營商創新 「蘇錫通經驗」塑產城融合新地標
在蘇錫通園區,企業辦事的流程正在悄然改變。過去需要多次跑腿的登記手續,如今在這裏只要一張表格就能辦妥。全國首張「省內通辦通取」營業執照就在園區率先頒發:企業負責人在南通遞交申請,卻可以在蘇州、無錫就近領取證照,真正實現了「異地辦、就近取」。
監管檢查也不再是企業的負擔。園區創新推出「一次查·一起查」機制,將原本分散在環保、安監、消防等多個部門的檢查合併成「一張清單、一次入企」。企業負責人只需接待一次,就能完成所有合規檢查,不僅節省了時間,還避免了被重複打擾。這一做法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評選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優秀案例,成為全國推廣的「蘇錫通經驗」。
便利和高效背後,是園區對企業訴求的及時回應。園區堅持以「用戶思維、客戶滿意」為導向,持續優化涉企服務。2023年,園區行政審批局為一家港資企業開通遠程「不見面」申領通道,僅用15分鐘便完成了電子營業執照下載,破解了非內地法人無法線上申領的難題。這一創新做法被評為南通市2023年度十佳政務服務營商環境案例。2024年6月,園區開展營商環境問卷調查,「很滿意」和「滿意」的比例達到 90.97%,企業感知度和滿意度持續提升,園區行政審批局榮獲第六屆全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
園區在改善「軟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硬配套」,打造藍綠交織、產城融合,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綠色智慧新園區。在空間格局上,園區全面推進「十字軸帶、一核三片六區」布局,完善研發中心、標準廠房、人才公寓等載體配套。國際學校、生態公園和奧特萊斯商業圈相繼落地,惠靈頓、諾德安達兩所國際學校滿足了外籍人士子女教育需求;楓葉小鎮奧特萊斯聚集國際品牌,吸引了來自周邊城市的消費者;森上馬術俱樂部、小黃鴨主題樂園、野營度假基地、濱江足球場等項目相繼開放或建設中。
展望未來,園區正全力錨定「四個新目標」:全力打造融入蘇南的「橋頭堡」,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與科創成果外溢,深化跨江融合、互利共贏;全力打造高端製造「新樣板」,圍繞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形成一批「在談、落地、在建、投產」的良性循環,力爭主導產業產值佔比超過80%;全力打造產城融合「新地標」,堅持「建一條路、管一百年、成一道風景」,高標準推進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建設,把園區打造為夢想的田園、生活的港灣;全力打造改革創新「新高地」,複製推廣自貿區成功經驗,持續打響「蘇錫通、舒心辦」品牌,培育一批具備先發優勢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園區在新賽程中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