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盧金榮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長達近三小時的宣讀,內容全面、邏輯縝密、層次分明,既彰顯宏觀戰略視野,亦展現務實執政決心,為香港發展注入嶄新動能,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讚譽。當中多項舉措與廠商會的長期倡議和近期的政策建議高度契合,體現政府用心聆聽、積極回應業界訴求的誠意與擔當。
制度創新加速發展
作為推動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北部都會區一直是廠商會重點關注的議題。我們早前建議,應為北都產業園區設立專屬法規,並在土地開發、工程審批、租賃安排、稅務政策等方面推行「特事特辦」,以靈活制度吸引企業長遠投資。
令人鼓舞的是,施政報告為北都提出拆牆鬆綁改革,包括引入快速審批制度、推動多元開發模式、靈活批地、降低補地價成本,並訂立專屬法例,加快產業落地。這不僅回應了業界訴求,更為北都發展按下「加速鍵」,我們對此表示衷心歡迎。政府亦可引入具實力的內地或國際園區開發商為策略夥伴,進一步加快建設步伐。同時,爭取中央支持,在產業園試行跨境物流、資金、人員流動的制度創新,打造真正面向國際、連接大灣區的產業新平台。
拓展全球網絡
「深化國際交往與合作」是中央對香港的殷切期許。施政報告展現政府拓展全球網絡的決心,例如將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港設辦,支持本地大學及專業團體舉辦國際會議,透過「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參與國際組織實習和國際會議的機會;政府並將於今年內成立駐吉隆坡經貿辦,以及擴展經貿辦覆蓋至拉丁美洲及中亞地區。
這與廠商會的建議不謀而合。香港還可主動爭取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國家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落戶,同時亦可在更多東南亞國家如越南等港商活躍地區設立代表機構,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有力的在地支援。
在財政壓力沉重、經濟環境嚴峻之時,特區政府仍毅然推出一系列針對性強、直指中小企痛點的支援措施,展現與企業風雨同行的責任與承擔。施政報告提出的「十一式」支援,包括業界最近努力爭取的措施,例如延長「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申請期限、「還息不還本」安排、擴大「BUD基金」資助地域、強化出口信保服務等。這些「政策及時雨」,為中小企在逆境中注入信心與動力,成為其在變局中逆流而上的堅實後盾。政府在困難時刻仍堅持扶持企業,很值得我們珍視。
同樣令人鼓舞的是,政府將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並設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整合資源支援內地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眾所周知,支援內地企業走出去已成為廠商會近年的重點工作,並已切實地進行,甚至已有多個協助內地品牌「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事實上,筆者日前於北京出席「第十九屆中國新能源國際論壇」期間,代表了廠商會與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攜手推動國家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化,這正是廠商會行動力與影響力的體現。
特區政府若能與業界加強協同,共同展示和推廣香港在供應鏈管理、國際認證、綜合配套等方面的優勢,將有力推動「國牌出海」,鞏固香港作為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的地位。
今份施政報告是一份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的藍圖,既有政策創新,也有執行路線,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希望。廠商會將一如既往發揮橋樑角色,團結工商界、配合政府施政,攜手開創香港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