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猛烈襲港,在特區政府的超前部署和全港民眾的高度戒備下,香港成功抵禦了十幾個小時的十號風球侵襲及頻密暴雨的考驗,未出現重大災情。隨着「樺加沙」昨起逐漸遠離,今次風災算是平安度過,政府在防災減災和應急應變方面展現出卓越能力,居功至偉,彰顯了高度責任感。社會各界上下一心,積極配合各項防風措施,亦共同築起了堅固的防線。這一切成就來之不易,充分體現了香港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卓越韌性,值得肯定。政府應總結經驗,持續完善應對章法,而颱風過後,善後復原工作須加緊展開,以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和居民生活盡快恢復正常。如此,香港即使歷經風雨洗禮,也將更有信心和能力抵禦未來可能出現的各類極端天氣挑戰,從而將災害影響降至最低限度。
「樺加沙」昨如約而至,天文台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持續10小時40分鐘,創下歷史第二長紀錄,破壞力不容小覷。截至昨晚8時,全港收到超過1200宗塌樹報告,不少巨樹被連根拔起;土木工程拓展署收到4宗山泥傾瀉報告,渠務署確認22宗水浸個案。此外,有公園設施、酒店和餐廳等被海水沖毀,海面有船隻撞岸,亦有貨櫃被吹至海面等,另有100多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幸而政府和公眾今次的防災措施堅強有力,加上「樺加沙」最大風力的區域與香港擦身而過,成功避免了更大災害的發生,令人鬆了一口氣。
香港能將「樺加沙」危害降至最低,關鍵在於應對措施得當和完備。颱風來臨前,特區政府提前部署,加強防範措施,組建多層次的防災梯隊,消防處、警務處、民眾安全服務隊、醫療輔助隊等各部門全員候命,嚴陣以待;同時派遣強力排水機械人到多個水浸風險較高的地點戒備,為水浸風險較高地區提供額外沙包,以及動員區議員、地區三會委員和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反覆提醒居民做好防範。與此同時,港人也積極應對,留意颱風實時信息,加固門窗,留家避風。香港成功做到了全民動員、全城戒備,展現了政府累積經驗形成的科學應對機制和抗災體系的強大效能,最大程度保障了社會的有序運行和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着風暴逐漸平息,香港迎來加速善後工作的關鍵階段。消防處與運輸署及路政署已制定風災後清理路面障礙物應變計劃,力求盡快把道路交通恢復正常,協助社區復原。紀律部隊及工人正連續趕工,清理樹枝和雜物。22宗確認水浸個案,在緊急應變隊伍的努力,以及強力排水機械人的協助下,大部分完成處理……各部門通力合作,充分展現了高效協同的工作風貌,特區政府應再接再厲,保持防風應變的鬥志,全力以赴加速風災後的善後工作,爭分奪秒搶修受影響路面及社區設施,盡快恢復市面秩序。
此次應對「樺加沙」是又一場實戰演練,證明現代城市防災抗災,一是必須堅持「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的理念,二是做好當刻和事後的應對,好使受影響環節快速復原。面對未來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挑戰,政府應認真檢視每一次的實戰成效,及時總結積累經驗,完善綜合性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將香港打造成為更具發展和安全韌性的國際大都市。
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