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特首李家超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的人工智能發展策略,標誌着香港科技創新政策的歷史性轉折。這份報告展現出特區政府以創新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的堅定決心。香港正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通過系統性布局AI產業鏈,有望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佔制高點,同時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每位市民。
香港的AI之路應當堅持「科技向善」原則,確保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並重,經濟效益與社會包容共存。
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需要未雨綢繆。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5年,AI將替代85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創造9700萬個新崗位。香港應當啟動勞動力轉型計劃,重點關注可能受衝擊的行業如文書支持、製造業等,提供再培訓與技能提升課程。新加坡「技能未來」計劃為每位公民提供終身學習補貼,香港可推出類似舉措。
構建香港AI發展完整創新生態
施政報告中AI政策的最顯著特點是其系統性與完整性。政府提出的「AIR@InnoHK」創新研發平台、AI效能提升組、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計劃及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四大支柱,構建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生態。
國際經驗表明,創新集群能夠產生知識溢出的乘數效應,美國矽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斯坦福大學與周邊企業的緊密互動。香港擁有多所世界級大學,通過該平台可將學術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平台應當採用「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協作模式,政府提供基礎設施與政策支持,高校貢獻基礎研究成果,企業負責市場化應用,形成良性循環。
施政報告提出的「AI產業化、產業AI化」戰略,準確把握了AI與經濟轉型的關係。前者關注培育本土AI企業與人才,後者側重傳統產業升級改造。
香港AI產業化應當發揮金融中心優勢,聚焦金融科技領域。AI在演算法交易、風險管理、合規監管等方面的應用已有成熟案例,香港可建立金融AI沙箱機制,允許企業在受控環境中測試創新產品。同時,應當鼓勵AI在專業服務領域的應用,如法律檔分析、審計異常檢測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專業服務樞紐的地位。
產業AI化需要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不會用、不敢用、用不起」難題。政府可設立AI轉型基金,資助中小企業購買AI服務與諮詢;建立AI技術推廣中心,提供試用體驗與培訓課程;開發行業專用AI解決方案範本,降低實施成本。德國「工業4.0」中心通過展示廠為企業提供數位化轉型示範,香港可類似設立「AI體驗中心」。
北都為產業AI化提供試驗場
北部都會區為產業AI化提供了試驗場。該區域可規劃為「AI優先」新城,在城市管理、交通運輸、能源系統等各方面嵌入AI技術。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是香港AI產業的關鍵機遇。香港可與深圳在AI芯片研發、與廣州在智慧製造應用、與澳門在智慧旅遊等領域形成互補合作。大灣區內的數據流動試點項目可優先考慮AI訓練資料共用,在遵守各地法規前提下促進區域創新。
新加坡「智慧國」計劃中的AI交通調度系統減少了20%的通勤時間,這類成功案例可在北部都會區率先實施。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治理挑戰,包括隱私保護、演算法公平、就業影響等。施政報告中提到的AI效能提升組應當擴展其職能,涵蓋AI倫理與治理方面。
香港需要制訂適應本地特點的AI治理框架。這一框架應當基於「敏捷治理」理念,既保護公眾利益又不扼殺創新。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風險分級approach值得參考,根據不同應用場景的風險級別實施差異化監管。香港還應當建立AI影響評估制度,要求重大AI系統部署前進行社會影響評估。
在實施過程中,政府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同時根據技術發展與市場變化靈活調整政策。企業需要積極擁抱變革,將AI技術融入業務流程與發展戰略。市民需要參與這一進程,瞭解AI、接受AI、監督AI,共同塑造技術的未來方向。 通過全面落實施政報告中的AI戰略,香港有望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的領先城市,為國家和世界貢獻獨特的香港智慧與香港方案。這不僅是一項技術工程,更是一場社會變革,將重新定義香港的競爭力與生活方式,讓這座城市在數字時代繼續閃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