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蓮
香港濕熱居世界前列,尤其在夏季,人體的汗水難以蒸發散熱,不少人都會遇到皮膚有暗粒、暗瘡等問題,為了深層清潔毛孔、去除粉刺和面部污垢,會選擇使用清潔力更強的泥狀清潔面膜。這類產品一般以天然礦物泥為主打,強調「天然」「有機」「排毒」等成分和功效,深受市場追棒。然而,消委會最新公布的檢測結果卻為這股護膚熱潮潑下冷水——30款市售泥狀清潔面膜樣本中,逾九成樣本檢出至少一種重金屬,包括鉛、砷、鎘等,其中兩款更出現超標情況;四成樣本含有致敏香料,甚至有樣本成分標示不完整。這不僅反映市場監管的不足,更折射出護膚品的標籤制度存有灰色地帶。
護膚品安全三大隱患
首先,重金屬問題的存在,不可簡單視為「天然副作用」。雖然礦物泥本身可能含有天然重金屬,但當產品流入市場,尤其直接接觸皮膚時,理應受到嚴格檢測與監管。若只因為「天然」二字便放寬監察,實際上是將健康風險轉嫁予消費者。正如消委會指出,若皮膚存在傷口、暗瘡或濕疹,重金屬的吸收風險將大幅上升。長遠而言,砷、鉛等物質在體內累積,對人體神經、免疫及器官功能的損害,絕非短暫接觸可比。換言之,即使短時間敷用未必即時帶來嚴重後果,但社會不應低估這些隱性風險。
其次,標示不清與致敏香料問題,暴露了部分品牌在產品責任上的鬆懈。測試中有三款樣本連中英文成分標示都未有提供,形同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而12款檢出歐盟禁用的致敏香料,則顯示生產商在配方管理上未有與國際標準看齊。當市場競爭激烈,品牌若一味追求「香氣」與「體驗感」,卻忽略潛在風險,實屬本末倒置。事實上,不少歐盟國家已就化妝品香料安全設有明確限制,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市場長期依賴進口產品,更有必要主動與國際規範接軌,避免消費者淪為「次級標準」的承受者。
再者,此事件凸顯監管制度仍有加強空間。消委會已將測試結果轉交海關跟進,但現行制度大多屬於「事後追查」,缺乏「事前把關」的保障。對於日常與人體高度接觸的護膚品,應參考食安模式,設立更具約束力的安全門檻,例如定期抽檢、要求上市前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引入強制標示制度等。
當局亦可研究訂立本地護膚品重金屬含量標準,減少單靠海外規範作參考的尷尬局面。同時,應加強跨境合作,與內地及主要出口地建立通報機制,及早攔截問題產品,避免流入市場。
共建護膚品安全防線
對消費者而言,事件也帶來重要提醒——護膚品並非「用得多就一定好」。市民在選購時,應留意品牌是否清楚列明成分,避免購買標示含糊或來源不明的產品;使用時則應按指示敷用,避免長時間停留,若皮膚有傷口或炎症,更應避免使用。長遠而言,培養成分意識與消費警覺,才是保障自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同時,對業界而言,這場風波亦是一面鏡子。香港作為國際消費市場,若護膚品品牌未能建立信任,最終將失去消費者。業界宜把事件視作契機,提升品質監控,引入國際認證,主動公開產品安全數據,以透明度換取信心。近年不少品牌強調「潔淨美妝」(Clean Beauty)、「無添加」概念,其核心正是建立在安全與誠信基礎之上。若香港品牌能率先行在規管之前,甚至有望打出差異化優勢,搶佔高端市場。
最後,從制度角度看,這亦是推動消費者保障制度升級的契機。消委會的調查發揮了「揭示」作用,但要從根本上保障公眾健康,仍需監管部門建立更完善的法規框架。香港在食品安全方面已有成熟制度,護膚品安全亦應比照處理;同時亦可考慮引入集體索償等機制,讓消費者在遇上問題時,能更有效的追討渠道。
綜觀而言,泥狀清潔面膜檢出重金屬一事,並非單一產品質量瑕疵,而是揭示出監管、責任、消費警覺等多方面的不足。香港要建立安全、可靠的消費市場,必須從法規、業界到消費者三方面同時着力。安全,應是任何護膚產品最基本的底線,不能以「天然」或「短時間接觸」為藉口淡化處理。唯有建立嚴格而透明的制度,讓企業主動提升責任,讓消費者懂得理性選擇,香港才可真正營造出一個既安全又有活力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