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香港商报

秋季養生養陰潤肺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A05       上一篇    下一篇

5秋季應注意添加衣物保暖,避免因日夜溫差大而受涼生病。

註冊中醫李灼珊表示,秋天養生應以預防燥邪傷肺為重點。

秋分之時宜進食養陰生津之品,如百合、銀耳。

秋季秋氣漸顯,氣溫逐漸降低,此時日常生活宜順應秋季氣候特點。記者專訪註冊中醫李灼珊,講解運動、作息、情緒及飲食方面如何養陰潤燥,並推介秋天適合按壓的穴位及飲用的湯水。

秋天養生的重點是潤燥養肺,調和陰陽,註冊中醫李灼珊指出:「立秋過後,大自然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期。此時人體容易受到『燥邪』與夏季殘留的『餘暑』雙重侵襲。因此,養生需順應節氣,一方面要清解殘留的暑濕,另一方面要重點預防燥邪傷肺,滋陰潤燥,從而將身體調整至陰陽調和的狀態,為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礎。」生活習慣上主要從運動、作息和情緒三方面入手,李醫師指出:「在運動方面,建議選擇不疾不緩的項目,如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以運動後微微出汗為宜。天氣涼爽時可登山,但需避開正午烈日並補充充足水分。高強度運動會導致大汗淋漓,尤其長者應可免則免,中醫認為『汗為心液』,過度出汗會傷津耗氣。作息上應遵循《黃帝內經》『早睡早起,收斂神氣』的原則。建議晚上10時前入睡,避免熬夜耗傷陰血;早晨6至7時起床,吸收天地間的清新之氣。秋氣對應肺,此時易產生悲憂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練習書畫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過度感傷。秋天早晚溫差大,需注意避免空調、風扇涼風直吹肩頸和腹部,以防感冒或腹瀉。」

飲食預防秋燥

秋燥最易傷肺,容易引起乾咳、咽喉乾痛等不適,李醫師解釋:「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開竅於鼻,燥邪極易通過口鼻呼吸道侵襲肺臟。常見不適徵狀包括乾咳無痰、喉嚨乾癢痛、鼻乾易敏、皮膚乾燥瘙癢、大便乾結等。預防之道在於潤燥養肺,通過滋陰潤肺飲食、適量運動以強化肺氣、保持作息規律以及維持情緒穩定,多管齊下即可有效預防。」秋季飲食可用三句重點概括:「潤燥為先,少辛,增酸」,李醫師解釋:「應多吃潤燥生津、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雪耳、蓮藕、馬蹄、蜂蜜等,可緩解秋燥。應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梅子等,有助收斂肺氣。應避免或少吃過於油膩的補品,以免加重脾胃負擔,以及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過量的薑等,因為其性味辛散,容易耗傷津液,加重秋燥。」李醫師推介煲清燥潤肺湯,適合緩解秋燥引起的乾咳、皮膚乾燥等問題,以及煮山藥銀耳潤肺粥,特別適合長者及小孩子,入秋易氣管敏感咳嗽,可潤肺止咳。

按壓穴位

秋天適合按壓以下兩個穴位來養肺潤燥,合谷穴(虎口)及曲池穴。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即拇指和食指併攏時,肌肉隆起的最高點)。按壓穴位具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功效,對緩解秋燥引起的咽喉腫痛、頭痛有幫助。屈肘成90度,肘橫紋外側的盡頭處為曲池穴。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大腸與肺相表裏,按壓此穴有助清肺熱、通腑氣,改善便秘、咽喉乾痛等秋燥症狀。每個穴位用拇指指腹按壓,力度適中,感到酸脹即可,每次按壓1至2分鐘,左右手交替。通過上述飲食潤燥,以及保持適量運動及作息規律,逐步將身體調整至陰陽調和的狀態,亦可為冬季的「藏精」做好準備。

清燥潤肺湯

材料:南北杏15克、雪梨2個、乾百合20克、無花果4粒、雪耳20克、豬瘦肉200克。做法:將乾百合、雪耳浸泡至軟,其他材料洗淨。雪梨去芯切塊。鍋中倒入約2升清水,水滾後放入所有材料。再次滾起後,轉小火慢煲約1.5小時。最後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