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曉光,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從事中醫臨床40餘年。專業研究重點為婦女不孕症、更年期綜合症和婦科疑難雜症。
婦女每值經前或經期,出現有規律的吐血或流鼻血或牙齦出血者,中醫叫經行吐衄。西醫學稱為「代償性月經」、「子宮內膜異位症」。25歲的王小姐近四年邊工作邊讀書,工作壓力大學習緊張,經常不開心,每日睡4個鐘,不僅經常煩躁、頭痛、頭暈,而且近三年,每次經前5至6天開始流鼻血或鼻水中伴血絲至來經第3天止。長期緊張、壓力過大、不開心或抑鬱,會傷肝,久之會肝鬱化火,火性上炎,肝的經脈通過鼻部,經期沖脈氣盛,氣火循經脈上犯,損傷脈絡,引發經行吐衄。另外,陰血不足或大病之後,或長期熬夜、思慮過度都會耗損精血致陰虛內熱;或憂思不解,積念在心,會致心火偏亢,經期沖脈氣盛,氣火上逆,灼肺傷津,肺開竅於鼻,損傷肺絡,而引發經行吐衄。像王小姐這種情況屬於長期壓力過大,肝鬱化火而致經期流鼻血。
治療方法
肝鬱化火型經行吐衄,常有經前或經期吐血、流鼻血或牙齦出血,有的人流血量較多,色紅,或伴有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經量減少,甚或無陰道排出經血等症。中醫用疏肝瀉火,降逆止血的方法治療。方劑為丹梔逍遙散。中藥有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白朮、茯苓、炙甘草、牛膝、黑芥穗、白茅根等。中成藥有丹梔逍遙丸。針灸治療的基本處方為印堂、迎香、合谷、陰交等穴。方中印堂位於督脈循行線上,瀉本穴可瀉諸陽經之熱,清口鼻之火;迎香位於鼻旁,為治鼻疾之要穴;合谷清頭面之熱而止吐衄;陰交為任脈經穴,與沖脈相交會,故可調理沖任,平降沖脈之氣,引血下行。肝經鬱火者加上太沖穴可疏肝解鬱、清瀉肝火,諸穴針用瀉法,以達疏肝清熱,引血下行之功。均宜在經前一周開始治療。
保健湯水
保持心情舒暢,忌惱怒。勞逸結合,避免熬夜,避免過度勞累緊張。注意飲食調節,忌辛辣如椒、薑、蔥、煎炸、油膩之類,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減少和控制吐衄。經前及經期可飲蓮藕瘦肉湯,材料有鮮蓮藕200至300克、白及10克、牛膝10克、郁金10克、梔子10克、瘦肉200至300克,將白及、牛膝、郁金、梔子用紗布包好與鮮蓮藕、瘦肉同放砂鍋,加適量水燉至肉爛,去掉藥包,加鹽調味,吃肉飲湯,日服1至2次,宜從經前7天開始服至經止。平日可吃淮山百合薏米粥,材料有乾淮山10克或鮮淮山40克、百合10克、白芍10克、陳皮6克、薏米150至200克,將白芍、陳皮用紗布包好與淮山、百合、薏米同放砂鍋,加適量水煮至米熟後去掉藥包,再煮至糜粥,每周2至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