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落實「無處不旅遊」、推動體育盛事產業化三大方向,冀以協同發展之勢,實現全方位文體旅綜合發展宏大藍圖。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昨表示,將延續「盛事+旅遊」政策,令活動日夜不斷,讓香港更色彩繽紛、五光十色。本港旅遊業逐步走出疫後陰霾,訪港旅客人數回升,盛事經濟漸見成效。接下來,要在「復蘇」基礎上實現「升級」,當局和業界須跳出傳統思維,把盛事推向多元化,旅遊產品持續創新化,服務體驗全面優質化,推廣策略專業化國際化,方能持續擦亮「盛事香港」金字招牌,邁向升級版的國際頂尖旅遊勝地。
多元化盛事乃帶動人氣之引擎。從全運會、殘特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到美酒佳餚巡禮、國際藝術展覽,乃至明年馬年主題的賽馬推廣、LIV Golf長駐香港,涵蓋藝術、娛樂、體育、美食等多個範疇。盛事一浪接一浪,既量多,亦質高,當能吸引各路旅客來港,帶動強勁消費動能。若能將盛事恒常化、系列化,橫跨整季,將有助累積國際號召力,塑造香港獨一無二的盛事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須避免流於表面堆砌,應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從成功經驗中疊加效應,讓「盛事香港」不只熱鬧一時,而是長盛不衰。
旅遊產品亦要追求多樣且創新。近年本港大力推廣生態遊、博物館遊、美食之旅等,讓遊客體驗不再局限於購物與「打卡」,而是轉向沉浸式、本土化的深度遊。施政報告更提出打造一系列新景點,包括「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紅色旅遊路線、打造十八區主題花木園區、推廣香港工業品牌旅遊;透過引入「市場營運模式」,全面提升公共沙灘的設施與服務,以期打造康樂休閒及水上活動的熱門目的地;開發郵輪遊、遊艇遊、賽馬旅遊,鎖定更多高增值客群。這些新產品不僅豐富了香港旅遊內涵,更有助延長旅客「留港過多幾晚」。
服務與體驗也要保持高質量。比如施政報告推出嶄新通關模式「無感通關」、新皇崗口岸「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均優化旅客來港安排,提升通關體驗;亦提出資助清真認證餐廳,則針對不同旅客提供更貼心選項。再比如,改善售票平台、提升入場體驗等細節,免得活動臨時「甩轆」,亦能強化遊客信任,累積口碑效應。可見香港正逐步從細節入手開拓客源,為不同群組旅客提供貼心體驗。唯有持續提升專業度與細緻度,才能真正留住旅客,轉化為可持續的消費動能。
要鞏固國際定位,推廣策略亦不可或缺。香港要重塑國際旅遊形象,不僅要有內容,更要有聲量。從強化海內外推介、包括深化與中東及東盟市場對接,到善用國際媒體與網上平台說好「盛事香港」故事及品牌,均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均有助放大「盛事香港」的全球影響力。
旅遊生態正進入新階段,透過統籌規劃,持續創新,香港不僅能重現疫前榮景,更能再創高峰,成為兼具文化內涵、消費活力與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旅遊勝地。只要真正將旅遊與文化、體育、消費及城市治理深度結合,香港旅遊就能從「復蘇」走向「升級」,「東方之珠」的光芒更加璀燦。
香港商報評論員 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