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香港商报

冀港藉北都搶灘低空經濟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A01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就科技發展方面提出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

黎少斌稱,未來香港的無人機產品,不應只集中於組裝部分。記者 蔡啟文攝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較成熟的應用場景將恒常化運作。首階段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年初獲批之際,應用層面限於維港以外的配送或基建勘測。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接受港商記者訪問時表示,冀可將試點項目所收集的數據,應用於將來北部都會區的低空經濟項目。他認為,無人機跨境飛行的通訊制式問題並非不能克服,但需要內地和香港政府作出長時間的協調。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就此強調,會積極和大灣區城市對接,低空經濟監管沙盒可以涵蓋更複雜的應用場景,以及更先進的飛行器,當中包括跨境項目,甚至載人航空器,又表示民航處會發出工作指引,供商業機構申請使用。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就科技發展方面提出推進低空經濟生態圈建設,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推動本港發展成為低空創新應用核心樞紐。此外,當局會推出進階版低空經濟「監管沙盒X」試點項目。

早於今年6月,本港首條來往科學園至馬鞍山海濱的無人機航線啟航。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無人機航線位處維港以外,礙於維港禁飛限制,目前未有無人機航線位於維港兩岸,或人煙稠密的地方。

首要以安全作為考慮

對此,黎少斌表示,設定低空經濟的場景時,首要以安全作為考慮,「若馬路上有無人機飛過,公眾或有疑慮」,因此一般會位於風險較低的地方開設無人機航線。不過,他認為,即使目前應用場景有顧及安全,「但將來(在設定應用場景或無人機航線時)又可否加入更多的風險元素?」

運輸及物流局有關低空經濟監管沙盒的專頁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止,共有10個項目將會推展,涵蓋無人機配送、建築物清潔、基建勘察和無人機匯演系統等領域。黎少斌期望,現階段從低空經濟監管盒試點項目所收集的數據,可考慮應用於北部都會區的低空經濟項目。他又認為,可先於北部都會區推進低空經濟,之後才考慮應用於維港兩岸的可行性。

除了在香港境內推進低空經濟,坊間一直有意見認為,應考慮與鄰近城市合作,推進跨境無人機航線。

面對內地和香港的通訊制式存在差異,黎少斌認為,這並非不可克服的障礙,毋須過分擔心,「但由於這涉及跨境運輸,究竟運送的貨品是否違禁?用無人機跨境運送貨品是否要徵稅?又何以辦理清關手續?」他相信,這需要內地和香港政府需要長時間的協調」。

無人機跨境牽涉多個政府部門

黎少斌更擔心的是,無人機跨境時的數據處理問題。他表示,相比其他地方,香港更為講求數據安全及私隱問題,「但據觀察,企業在這方面似乎不太理解,由於開設無人機航線牽涉多個政府部門,或許比企業想像中複雜」。

他坦言,內地和香港的的跨境通訊技術問題,與數據安全及私隱相比,是相對較易克服,「若無人機由香港起飛,在深圳降落,究竟相關飛行數據應如何處理?這便涉及了『數據過河』的問題」。因此,他認為,要考慮在香港設有的臨時控制中心,處理無人機跨境的問題。

提供「盲公竹」技術支援

另外,無人機在港飛行,亦涉及數碼地圖的準確性。黎少斌稱,若日後開設更多無人機航線,香港將需要更為精準的數碼地圖,「因此生產力局將提供『盲公竹』,提供技術及非技術的支援,省卻企業花費『一年半載』時間預備數碼地圖」。

當前,香港的低空經濟僅限於運輸輕量物資、治安、檢測、以及斜坡安全等下游應用領域,鮮有觸及產業的上游創新。對此,黎少斌稱,未來香港的無人機產品,不應只集中於組裝部分。

黎少斌認為,未來低空經濟產業應先有應用,繼而朝往上遊方向發展,「當有了市場、有了應用方案後,無人機的終端製造才有更多可能性」。他續稱,即使有香港的無人機公司有從事組裝,但一直只集中提供相關零部件,期望未來可透過推進相關零部件技術,增加香港的商機之餘,並且助力國家在無人機技術的發展。

黎少斌亦期望,未來可透過提升技術,延長無人機的飛行時間,亦可增加無人機的搭載人數,以及增加運載物資的重量及種類。

當局恒常化低空經濟監管沙盒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在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上表示,特區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工作小組將會制定「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目的是希望能夠落實低空經濟,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她希望香港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平台,讓內地在低空經濟的企業「走出去」。

她說,各個綱領重點包括五部分,其中局方會將首批的「監管沙盒」,一些較為成熟、風險相對較低,所涉及飛行路線,當中的車流和人流比較少,將其涉及的應用場景恒常化,例如利用無人機作外牆清洗,或者利用電纜、鐵路設施進行檢視,均具備商業運作的條件,民航處接下來亦會就安全指引和操作發出通告。她指出,局方會積極和大灣區城市對接,希望能夠確保整個香港在大灣區發展策略,和國家的戰略發展高度和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