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安徽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以製造強省戰略為核心引擎,製造業實現「位勢向上、結構向優、質量向好、產業向新、企業向強」的全方位突破,書寫了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工業大省的華麗嬗變。
位勢向上:總量進位增速領跑
在全國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安徽製造業憑借強勁的韌性與活力,實現了「總量進位、增速領跑」的雙重突破,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作用愈發凸顯。從總量來看,安徽工業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營收達3.8萬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2位;到2024年,這一數據飆升至5.49萬億元,排名躍升至全國第6位。這標誌着安徽正式邁入「全國工業大省」行列。 從增速來看,安徽工業經濟始終保持「往前趕」的強勁勢頭。「十四五」以來,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9%,在中部省份中持續保持領先。2025年1—7月,這一增長態勢更為突出,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於全國2.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7位、長三角第1位、中部第1位。今年上半年,安徽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4.3%,意味着全省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有近0.45個百分點來自工業,製造業已成為拉動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結構向優:新興產業挑起「大樑」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結構的優化升級。「十四五」以來,安徽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為突破口,推動產業結構從「重數量」向「提質量」、從「傳統型」向「創新型」加速轉變,形成了「新興產業引領、傳統產業升級」的良好格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力軍」和「新名片」。「十四五」以來,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規上工業增速的2倍,呈現出「領跑式」增長態勢。高技術製造業與裝備製造業「雙輪驅動」。
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比由12.2%提升至16.1%,裝備製造業佔比由33.5%提升至2024年的42.4%。汽車、電子信息兩大細分領域表現最為亮眼,增加值佔比從13.3%提升至20.7%,成為裝備製造業的「核心增長極」。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安徽並未忽視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而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以家電產業為例,安徽作為全國重要的家電生產基地,「十四五」以來持續推動家電企業向「智能家電」「綠色家電」轉型,目前全省家電產量佔全國的15%,合肥、蕪湖已成為全國智能家電產業的重要集聚區。
此外,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高耗能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節能降碳,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2024年底,安徽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累計下降14.2%,比全國平均水平多降4個百分點,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質量向好:創新與效率雙提升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質量」,而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創新能力的增強與生產效率的提高。「十四五」以來,安徽製造業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抓手,推動「安徽製造」向「安徽創造」「安徽智造」轉變,製造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
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一方陣。「十四五」以來,安徽製造業研發投入突破千億元大關,研發強度持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在創新平台建設上,安徽已擁有200多家「國字號」創新平台,打造了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通用機械基礎件等3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數量位居全國第3位,僅次於廣東、江蘇,成為全國製造業重要創新策源地。
從創新成果來看,安徽在量子通信、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電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突破:量子通信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集成電路製造工藝持續突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創新已成為安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
同時,安徽通過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推動製造業生產效率持續提高。從人均產出來看,全省規上工業企業人均創造工業營收從2020年的146.8萬元提升至2024年的187.2萬元,4年間增長27.5%,意味着每個工業從業者創造的價值顯著提升。
從畝均效益來看,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產出效益和稅收分別增長約30%、40%,土地、資金等要素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實現了「以更少的要素投入創造更多的價值」。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安徽持續推進「皖企登雲」行動。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完成數字化改造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05萬家,佔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的83%,較2020年的不足1000家實現「跨越式增長」。
質量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十四五」以來,安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從全國第7位提升至第6位。在品牌建設上,安徽培育了奇瑞、海螺、陽光電源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製造業品牌。此外,皖企加速出海,2025年上半年汽車(含底盤)出口46.1萬輛,光伏產品出口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產業向新:重點產業聚鏈成群
「十四五」以來,安徽堅持「產業集群化、集群鏈條化、鏈條高端化」的發展思路,圍繞汽車、光伏、電子信息、家電、裝備等重點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實現了「從單個企業發展到產業集群崛起」的跨越升級。
汽車產業實現「換道超車」。「十四五」以來,安徽汽車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年產量增長2倍,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增長15倍。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汽車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
從產業鏈來看,安徽已構建起「整車製造—電池—電機—電控」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合肥、蕪湖集聚了江淮、奇瑞、比亞迪等整車企業,蚌埠、阜陽布局了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合肥、滁州發展了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產業,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形成了「整車帶動、零部件配套」的良好格局。
此外,安徽還積極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合肥成為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試點城市,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超過1000公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有望成為安徽汽車產業的「新增長點」。
作為全國光伏產業的發源地之一,安徽持續壯大光伏產業,形成了「硅料—硅片—電池—組件—逆變器」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全省光伏組件產量佔全國的20%,光伏逆變器佔全國的30%,光伏玻璃佔全國的50%,在全球光伏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
電子信息產業加速崛起。「十四五」以來,安徽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形成了「集成電路—顯示面板—智能終端」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全球近10%的顯示面板在安徽生產,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成為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企業向強:市場主體蓬勃發展
企業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安徽堅持「抓大、扶中、育小」的發展思路,推動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形成了「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鬱」的企業生態,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主體支撐。
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安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推動更多中小企業成長為規上工業企業。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為1.8萬戶;到2024年,這一數量增加到近2.5萬戶,4年間增長近四成,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近5家中小企業成長為規上工業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與專精特新企業「量質齊升」。安徽持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企業向「創新型」「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培育了一批營收超百億元、超千億元的龍頭企業,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雁」。
過去4年間,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0.85萬戶增加到2.3萬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由2818戶增加到7221戶,4年間增長了約2倍,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0戶,居於全國第8位。A股主板上市公司由126戶增加到186戶,其中專精特新企業佔據半壁江山。
但凡過往,皆為序章。站在新的起點上,安徽將繼續錨定「製造強省」戰略目標,以創新為引領,以產業為根基,以企業為主體,推動製造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邁進,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全國新型工業化建設貢獻更多「安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