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婦聯執委、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副會長 吳靜怡
行政長官李家超2025年施政報告對AI技術在文化教育領域的前瞻性部署,為香港在數位時代重塑核心競爭力錨定了戰略方向。深感AI與文化、出版領域的深度融合,正以科技革新為引擎,推動香港在文化傳承與國際傳播中開闢新境界,這既是對「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精準呼應,更是「一國兩制」實踐在數字時代的創新拓展。
港在AI賦能下的新優勢
眾所周知,香港有中西合璧的鮮明文化特質。科技的介入不僅實現了本土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存續,更催生了全新的敘事模式:當歷史檔案、非遺技藝與城市記憶透過人工智能轉化為可互動的數字形態,傳統文化便突破了時間的封存;當出版業從依賴人工的內容生產轉向「人機協同創造」的智慧創作,從單一的紙本載體拓展到多元文化的唯一可能性傳播。這種技術與文化的化學反應,既守護了香港的文化根脈,更賦予其連結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獨特動能。
技術賦能離不開制度護航
在媒體融合加速演進的時代下,依託香港的國際傳播網絡與制度優勢,智能化的傳播體系正在形成——透過數據分析精準捕捉不同文化圈層的需求,借助智能演算法實現文化內容的客製化生產,利用多元終端構建覆蓋全域的傳播矩陣,使中華文明既能以莊重的姿態展現歷史厚度,亦可透過時代溫度建構精神的方式傳遞。這種傳播方式的革新,不僅提升了文化產品的影響力,更在全球化脈絡中塑造中國形象的立體表達,讓香港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前線。
施政報告提出的一系列創科政策,為AI與文化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基礎上,更需建構包容審慎的治理架構:既要透過標準制定引導技術合理應用,確保文化傳承的本真性與教育導向的正確性;也要以開放姿態推動信息流通與人才匯聚,讓創新活力在有序的生態中充分湧流。尤其要關注青少年數字素養的培育,使年輕一代既能掌握智慧時代的生存技能,更能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堅守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目前,AI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寫着香港的文化發展圖景。期待社會各界以施政報告為指引,把握技術變革機遇,深挖文化內在價值,讓AI真正成為連結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橋樑,使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既保持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又綻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時代浪潮中續寫閃耀的香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