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香港商报

大灣區改革試點方案振奮人心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A02       上一篇    下一篇

路敏盈

7月份以來,內地接連召開了數個有關經濟發展大政方略的重要會議,圍繞着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暢通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舉措,作出系列戰略部署。在此方針指導下,本月11日,國務院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下簡稱「方案」)公布,標誌着國家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邁出重要步伐,方案以優化新型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為核心,聚焦數據、空天、深海、新能源等前沿領域,旨在透過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新產業、新賽道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整合,聚焦破除要素流動障礙,推動新業態要素保障,助力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關鍵支撐。方案明確要求試點地區在土地管理、科技金融等領域開展差別化探索,同時由國家發改委統籌,確保制度創新與風險管控並重,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型開放,全面對接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

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尤其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作為全國經濟總量佔比超四分之一的區域,其試點改革將顯著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增強區域經濟牽引力,促進九市在綠色發展與創新活力方面實現新突破。方案通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擁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收益分享比例可達50%以上),推動內地九市與香港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加速技術跨境轉化。香港的科研優勢可結合內地的產業化能力,形成「研發—轉化—應用」技術要素流動閉環。在創新聯合體建設方面,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香港企業可參與其中,與國家實驗室等機構聯合承擔重大項目,提升區域科技競爭力。凸顯了方案通過要素配置改革,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制度性介面,既鞏固「一國兩制」下香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功能,又拓展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合作的新空間 。

方案要求灣區內進一步深化金融與資本要素融合,推進國有創投機構改革及政府投資基金績效評價優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可助力大灣區資本跨境流動,完善科技信貸與知識財產權交易市場,完善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使用方式,為香港金融機構參與大灣區科創企業融資提供政策保障。持續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完善,透過優化營商環境和促進民生融合,增強了對要素的吸引力,確保要素在灣區「進得來、留得住」。

在優化土地與產業資源配置方面,方案探索灣區用地規模彈性管理及產業用地靈活供應(如長期租賃、彈性年期),為港資企業提供更多低成本、高效率的用地選擇。通過「三舊」改造和村級工業園整治,香港資本可參與低效用地開發,拓展大灣區投資空間。

推動市場一體化標準

在司法規則銜接方面,方案提出推動內地與香港法官雙向交流,常態化接收港澳青年在基層法院實習,並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建設,共同培育仲裁市場。通過三地司法規則互鑒,打造灣區成為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擴大「灣區認證」互通範圍,推動「一個標準,灣區通行」,推動市場一體化標準建設降低企業成本,推動九市與港澳法規對接。這些措施旨在破除行政壁壘,通過司法、標準、要素配置等多維度協同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為大灣區率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規則體系,助力粵港澳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地實施,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創新性突破。

此外,方案提出落實港澳民眾在灣區參保和養老的新措施,透過改善投保政策,如允許持居住證的未就業港澳居民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在粵就業人員參加職工醫保等多種跨境服務,並逐步擴大覆蓋範圍,從而獲得「基本健保+大病保險+附加補充健保」多層次保障體系。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港澳居民的福祉,也增強港澳居民歸屬感與認同感,是粵港澳大灣區民生、民心融合發展的重要政策新舉措。

方案服務國家規劃布局,直接呼應「十五五」規劃中強化科技創新體系的要求,而土地要素優化,為探索綠地用地規模管理、產業用地彈性供應等創新,為「十五五」規劃中城鄉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實踐參考,與國家「十五五」規劃中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方向高度一致,形成「十五五」區域協同發展新範式。方案明確兩年試點期(2025年至2027年),其經驗將納入「十五五」規劃政策工具箱。通過大灣區九市的差異化改革(如數據要素協同配置),為「十五五」規劃中分類推進區域改革提供依據。方案既是「十五五」規劃前期的重要政策試驗,也是規劃落地的關鍵支撐,兩者形成「試點—總結—推廣」的閉環關係,是國家在「十五五」規劃前期推進區域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實踐,兩者在戰略目標、政策銜接和試點推廣上存在緊密關聯。

大灣區改革試點方案實施消息傳到香港後,市民人心振奮,喜迎國家發展的新突破、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