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
AI技術日新月異,發展勢頭銳不可擋,全球格局正被重塑。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上周在社交平台發布的視頻片段的頭八秒是用人工智能AI生成,足見政府聚焦AI發展的決心。對香港而言,AI既是挑戰,更是躍升契機;如何平衡就業衝擊、隱私風險等憂慮,並在法治保障下推動產業升級,為社會注入新動能。
AI的應用已全面滲透「政經社文環」各個層面,逐漸成為未來的關鍵產業。政治層面,政府自主研發的「HKGAI V1」大型語言模型,經過全參數微調及持續訓練,已於七十多個部門試用,顯著提升文書處理及會議效率,智慧政務初具雛形;經濟層面,金融機構應用AI加強風險管理與交易決策,零售與物流則憑AI優化供應鏈;社會層面,醫療系統利用AI輔助影像診斷,運輸署以智能燈號系統紓緩交通擠塞,無人配送服務亦漸趨成熟,便利市民生活;文化層面,近年「香港情懷」熱潮興起,透過AI技術重新活化港漫IP,讓經典重現;環境層面,環保署運用AI無人機監測非法棄置廢物,提高執法效率,展現科技助力綠色發展的潛力。
AI時代來臨挑戰與機遇並存
然而,AI帶來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AI可能影響全球約四成就業,而對於香港這類發達經濟體,比例更可能高達六成。面對長期勞工短缺,AI與機械人固然能填補空缺,例如物業管理業界保安人手短缺,若引入機械人配合輸入勞工政策,便可形成「人機共融」的服務模式。建造業更是例子鮮明,隧道施工機械人能憑激光掃描精準鑽孔、安裝螺絲並即時抽走粉塵,不僅提升安全與效率,亦降低職業風險。「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的檢測效率更比傳統快十倍,成本減半,充分顯示AI能釋放勞動力並保障工人健康。真正的發展目標,不是用AI單純取代人力,而是推動「人機協作」:由AI承擔重複性與危險工作,人類則轉型為管理、優化與創新者,開創更高質量的就業。
同時,AI本身亦能催生新產業生態。從數據標註、演算法開發、模型訓練,到AI硬件研發、系統整合、倫理審計與專業顧問,都將創造大量新職位。然而,本港產業發展卻受制於人才斷層。研究顯示,近半AI企業面臨技術人才招聘困難,本地儲備不足,縱使本港三所大學已躋身全球AI頂尖院校前列,人才外流卻成為隱憂。香港須加快職業培訓與再教育,培養勞工適應AI新常態,並同步檢討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最低收入及工時保障,為潛在的結構性失業預先準備。
另一重大挑戰是私隱與版權風險。生成式AI在創作領域引發爭議,例如吉卜力風格AI改圖掀起侵權討論,凸顯本港版權法需與時並進。私隱方面,更有跨國企業員工因不當使用AI工具導致商業機密外洩的案例。AI模型訓練需要龐大數據,若蒐集與使用不當,可能侵犯個人私隱,甚至炮製出錯誤或偏頗內容。私隱專員公署於今年三月所發表的《生成式AI使用指引》是重要一步,但政府還須加強宣傳教育,並積極借鑑國際經驗,為未來立法規管早作準備。AI發展必須劃定紅線,例如:數據收集需事前明確告知並獲同意、用途不得任意擴張、訓練數據必須來自合法來源,以保障知識產權與個人權益。
在這樣的雙刃劍背景下,香港需要戰略性部署。一方面,推動人機協作,結合教育改革、職業培訓與產業配套,讓勞工成功轉型;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框架,確保數據合規使用、規範AI訓練來源,為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這樣才能把AI的衝擊化為推動經濟轉型與社會升級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香港要善用「內聯外通」的優勢,成為AI時代的「雙向平台」。「一國兩制」賦予香港既可銜接內地龐大市場與創科資源,又能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獨特角色。若能建設數據跨境流動機制,香港可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數據匯聚點,為AI訓練提供兼具中西文化與語境的優質資料,吸引更多資金與人才集聚。這不僅能強化AI的全球競爭力,更能鞏固香港「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結語而言,發展AI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既有風險,也有無窮潛力。香港只有在擁抱創新的同時堅守法治與包容,才能真正邁向智慧未來,並在全球AI浪潮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