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前的10月18日,一個極普通的星期三。當施政報告的前身首次亮相時,其實已展示自身某些特質:既回應香港市民時下最關切議題,又融合專家意見拋出一些長遠規劃。那一次,港英政府提出「十年建屋計劃」,並配套發展包括沙田、屯門在內的新市鎮,以及修建香港地鐵。
從1986年起,全城關注的「十月演講」被正式定名「施政報告」;又過了6年,每一份報告開始有了標題(主題)。不過到2025年施政報告出爐前夕,又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師生為報告人專門設計的綠色領帶領巾,還有配合報告部分內容提前於社交平台播出的8秒鐘「AI特首」形象,當然都包含很不錯的傳播技巧。但打破半個世紀的慣例,在9月的第三個星期三發表施政報告,已不僅僅是官方口中「配合年底立法會選舉」的需要了。據統計,「經濟」與「民生」素來是過往歷份報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今年不會例外。惟在「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的主題背後,在一個與眾不同又如此奇妙的年份,報告人顯然更想突出一個字——「變」。
的確,無論站在香港自身立場,還是來自外部世界的視角,2025年香港正面臨一個極為複雜的局面。可以說,上至特區政府下至升斗小民,此刻都清晰明白香港正處於一個陣痛期。地緣政治衝突的外溢效應,科學技術變革的降維衝擊,令依靠碼頭經濟發迹的香港經濟,不得不像洗一場芬蘭浴般,體會着海水與火焰同時光臨的刺激。
那麼,該如何度過這個陣痛期?又須採用何種鎮痛劑?這,便是9月17日這份綠皮施政報告所要給出的答案。
有權威分析人士表示,從現在開始,未來的每一份施政報告都將體現四大特質,即本土性、世界性、連續性和前瞻性。也就是說,將從過往較多局限於解決短時民生需求,轉向於通過一系列變革,在更大場域中用發展、以時空來破解難題。
上述人士進而指出,當前對於香港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在已被證明能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上,香港必須盡快「上車」,且不惜重金購入「全程直達票」;其二,抓住傳統經濟勢力因各種原因無力繼續對本地民生進行壟斷的契機,通過有力且高效的行政力量介入,改善民生,團結民心,為進一步轉型塑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基於上述定位,再來看施政報告中已被披露幾個備受矚目的內容,就耐人尋味了。比如調整港股印花稅,比如高才通計劃的變數,比如公務員凍薪及人員調整,再比如外勞輸入比例……
有人話,港人最大優勢和短板,其實都藏在1976年許冠傑那首《半斤八両》電影的同名主題曲中:「我哋呢班打工仔……」——注重現實、不吝搏命,但同時也更舂埋頭趕路;對於可能涉及10年乃至更長期限的變革,往往不願投入、斤斤計較。
因此,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令特首李家超都「心急如焚」的北部都會區才會顯得如此吃重。這,是一個堪比1972年「十年建屋計劃」,但在立意、面積、投入以及建設周期上更為雄心勃勃的計劃。畢竟3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總面積的三分一,可容納250萬人也相當於現有人口的三成,還能創造65萬個就業崗位!最關鍵的,其一邊可解決居民長期吐槽的住房困難,一邊又將和大灣區特別是深圳河套地區全面融合,成為一個全新的科技研發和金融創新走廊。
某種意義上,北都就是香港的「浦東新區」,是香港特區中的「特區」,是香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從被動捲入到主動出擊,改變民生體系、產業體系短板同時再加固原有金融服務業長板的一個轉折處。
世間事,往往都結伴而至。當9月17日施政報告亮相後,美聯儲減息之確信很可能將於午夜後抵達,無論減25個點還是50個點,都對香港股市、樓市等都會產生不小影響。1986年亦即「施政報告」被正式命名的那一年,《英雄本色》橫掃票房堪稱奇迹,片中小馬哥那句台詞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我要爭一口氣,不是證明我了不起;我是告訴大家,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香港商報記者 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