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邵丽洁
“阿姨,您看这个长度行不行?剪短点清爽,也好打理。”昨日上午,区三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病区里,49岁的女保安徐香莲手持理发剪,正小心翼翼地为患者们修剪头发。剪刀起落间,原本有些凌乱的头发逐渐变得整齐利落,听到别人夸“发型很好看”,大家嘴角都露出了笑容。
每隔一两个月,徐香莲便会为有需要的患者们理一次发。这次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她与科室护士长金佳娣商量好时间,给大家安排一次免费理发,让大家以清爽的新形象与家人见面。
偶然开启“理发工作”
为何会有这份手艺?这还要从徐香莲进入区三院工作说起。那是2015年,此前她一直是名手机销售员,后来有了转行的想法,恰巧在广播里听到区三院招聘保安,想着离家近就去应聘了。入职后,她进入精神科病区工作,起初心里满是忐忑——“一开始有些担心的,毕竟对这个环境不熟悉,怕和患者沟通有障碍。”但这份顾虑,很快被工作中的责任与患者的依赖所取代。
她所在的病区都是女患者,其中多数人都是生活无法自理,只能长期住在这里,得到医护人员更专业的照顾。她算算看,住的最长的一个已近30年时间。“虽然她们会不听话,但想到她们的身世,想到常年待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我就特别理解,也很心疼,想为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徐香莲很平静地叙述着,可鲜少有人知道,她自己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光。
作为医院招聘的第一批保安,起初两年只需上白班,后来因管理要求提升,保安需要24小时在岗,做一休二。“以前从没上过晚班,前两个月生物钟全乱了,天天睡不好,累得不行。”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每两小时一次的巡房,检查病区安全、关注患者动态,早已成为她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而理发这份“额外工作”的开启,纯属偶然。
“大概2021年的时候,之前帮患者理发的保洁阿姨退休了,没人接手。”金佳娣回忆,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出门理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邀请志愿者上门。“说实话,来这里住院的患者,绝大多数家里负担较重,我们想着能帮她们省一笔理发费用也是好的。”于是,徐香莲主动揽下了这份活:“我想着反正要求不高,就边学边试,总不能让患者头发乱糟糟的。”
没有理发基础,徐香莲就对着手机学——抖音上的剪发教程、小红书里的发型设计,她一有空就反复看,从握剪姿势到长度把控,一点点摸索。“一开始也怕剪坏,就先从简单的童发练起,剪完还得问患者‘好不好看’,患者说‘行’,我才放心。”慢慢地,她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不仅能根据患者的脸型调整发型,还会记住大家的喜好:“有的患者不想剪太短,有的喜欢清爽的短发,我都记着。”
徐香莲和患者之间的故事
理发虽小,却藏着徐香莲的细心。她知道精神科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有的不会梳头发,有的头发打结后容易烦躁,“剪短点不仅好看,还方便她们打理,减少争执”。每次理发前,她都会先征求护士的意见,确保患者身体状态稳定;理发时,会和患者聊聊天,缓解她们的紧张情绪。
59岁的汪大姐是这次理发的患者之一。这位来自安徽的阿姨,从小家境贫寒,作为家中长女,早早扛起了照顾4个弟弟、2个妹妹的责任。结婚后,丈夫忙于工作,对她的关心较少,生活的重压让她积郁已久。前段时间,汪大姐突然发病,情绪激动时还会打人,被紧急送进区三院。
“刚来的时候她很抵触,不配合治疗,连量个体温都要闹。”徐香莲记得,住院的当晚,汪大姐抓伤了两名保安、一名护士。经过多天治疗,汪大姐的病情才有了起色。这次见别人在理发,汪大姐主动来说:“能不能帮我再剪短一点,我不喜欢头发长起来的感觉。”剪完头发,汪大姐摸着整齐的发梢,突然说了句:“我现在住在这里好多了,真的谢谢你们。”
简单的一句话,让徐香莲心里暖暖的。“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小事,没想到患者能记在心里。”还有患者阿珍,待徐香莲帮她理完发便热情地说:“过段时间,到我家里吃饭去,我给你们烧肉吃。”这些朴素的话语,成了徐香莲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区三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徐香莲的这份温暖并非个例。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前,科室早已策划好了一系列活动:金佳娣和同事们买了月饼、饼干、方便面,准备用新鲜土猪肉和芹菜做饺子,给患者们加餐;休息的同事会带着孩子来病区,让有才艺的孩子们给患者表演节目,医护人员还陪患者打乒乓球。“我们想让患者们知道,即使在医院,也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和家的温暖。”金佳娣说。
昨日,徐香莲共为病区5名患者免费理发。“我没想过要做什么大事,就是觉得能帮患者做点实事,让她们心情好点,就够了。”徐香莲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