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大山里有位“漫画医生”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6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陈竟伟(左)坐诊中

  大山卫生服务站

  陈竟伟画的漫画

  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程红雁

  初秋的新登大山村,暑气尚未完全消散。太阳一露头,空气中便又漫开阵阵烘热,唯有清晨还留着一丝难得的凉意。上午不到8点,需要就诊的村民陆续赶往大山卫生服务站,生怕错过这舒服的时光。

  站点里,唯一的家庭医生陈竟伟早已在岗。他忙着给村民量血压、配药、换药、挂号等,身影在诊间不停穿梭。遇到村民听不懂的深奥医学知识,他还会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几笔勾勒出的漫画,总能把复杂原理讲得明明白白。

  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医生,不仅是大山村、宝山村4000多位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更凭着这手“会说话”的漫画,成了大家口中格外亲切的“漫画医生”。

  有了“漫画处方”,老人一看就懂

  陈竟伟动笔画漫画,其实是始于基层行医的“挫败感”。2023年1月,他刚调到大山卫生服务站时,面对的是一群“听不明白医嘱”的老人。作为灵桥人的陈竟伟不会说新登方言,而这里八成以上是老年人,且绝大多数不会讲普通话,更看不懂密密麻麻的用药说明书。有一次,一位老人拿着心超报告追问“三尖瓣反流是什么”,陈竟伟从瓣膜功能讲到血流方向,说了十分钟,老人摇头:“陈医生,你说的这些,我像听天书。”

  这时,陈竟伟想起早年跟着老师学习时,老师常常用画图讲解心血管知识。“既然说不通,不如画出来?”他随手拿出一张纸,试着把心脏画成“房子”,瓣膜画成“门”,反流就是“门没关紧,水倒灌”。再给老人看时,老人一拍大腿:“这下清楚了!”

  从此,画笔成了陈竟伟的“第二听诊器”。最初他画的是大字报,字大、图少,后来慢慢改进,变成图文结合的彩色漫画——给要吃降压药的老人画“太阳+药片”,标注“早上吃,别配酒”;给糖尿病患者画“糖、水果+叉叉”,提醒“高糖类食物别碰”;给心梗恢复期的患者画“躺着休息的人物”,注明“别累着”。

  这种演变从今年5月开始加速。签约居民张奶奶,今年80岁,患有高血压、阵发性房颤等多种疾病,每天要吃七八种药,常记混剂量和时间。陈竟伟特意在晚上回家后,花了半个小时画了张口服降压药“漫画处方”:提醒患者莫用牛奶送服;警示降压药与酒同服会危及生命;同时要服用长效降压药……“张奶奶有饮酒习惯,曾因药酒同服出现过不适,所以这一点特别着重画了。”陈竟伟说,有了漫画,老年人更能理解服药的要点。

  那时到现在,陈竟伟已画了六七十张科普漫画,平均每月十几张。他说,门诊时遇到有需要的患者,他就现场画一张;遇到重点关注的老人,会晚上回家仔细画好,下次上门时带过去。“有些老人会把画弄丢,但只要有一个人能记住用药方法,我就没白画。”他的公文包里,总放着纸与笔,“随时准备给老人‘开’漫画处方”。

  打破沟通难题,成了老百姓最信任的人

  大山卫生服务站是新登社卫中心16个站点中较偏远的一个,坐落在山坳里,服务大山村、宝山村两个行政村。这里的老人出门看病,很不方便,需转几趟公交车,往返得大半天。所以,只要站点能解决的问题,陈竟伟绝不把老人往外面推,由此也获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

  但他刚到这里时,面临的却远不止语言障碍。

  “刚开始到这边工作时,一位老人来说‘要配三角形的药’,我根本摸不着头脑。”由于老人记忆力差、文化程度不高,根本无法记住药物的名称,只能通过药物形状、颜色等外观情况来辨别。这可难倒了初来乍到的陈竟伟。他最后只能把所有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都拿出来,拆开外包装让老人一一辨认,这才知道老人要的是硝苯地平片。还有一次,老人说“红色药片吃完了”,他又用了这种方法,最后确认是甲钴胺片。

  为了打破“认药难”“沟通难”,陈竟伟做了两件事:一是跟着老人学方言,“现在基本能听懂,但说不好,只能说几句简单的,遇到特殊情况,就请村里的网格员或年轻人当翻译”;二是把重点关注的签约居民的病史、常用药记在笔记本上,上门时多聊几句家常。时间久了,老人一说药的形状与颜色,他就马上能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药物。

  信任感也从这样的日常接诊中建立起来。陈竟伟说,前段时间,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肠道感染已腹泻3天,家人劝他到医院就医,死活不肯,就说休息休息就好了。老人儿子实在没办法,向陈竟伟求助:“我爸听你的话,你帮我叫他到你那边看看。”这一看可不得了,老人血压低至40mmHg,已出现休克的情况。陈竟伟立即给老人开通静脉通路进行补液,同时联系家属、拨打120,经及时治疗,老人无生命危险。现在老人有什么不舒服,都会第一时间给陈竟伟打电话,在他心里,陈医生最可靠。

  这份信任也体现在了门诊量上。如今,大山卫生服务站的门诊量比陈竟伟刚来时有了大幅增长——从每天四五十人增至最多一百多人。为了方便村民,他还把微信留给了所有重点患者:“有时候电话没接到,微信电话一响我就接。”他的手机里,存着近200位老人的微信。

  因处置得当,救回心梗老人一条命

  去年8月的一个上午,陈竟伟的手机突然响了。微信视频里,71岁王阿姨的家属声音发颤:“陈医生,我妈妈胸口疼得厉害,说像被撕开一样痛。”再看王阿姨时,她面色苍白,蜷缩在沙发上,额头全是冷汗。

  “可能是急性心梗。”陈竟伟立刻抓起急救箱和心电图设备,叫上护士开车往王阿姨家赶。幸亏王阿姨家近,开车用了5分钟时间。

  到了王阿姨家,陈竟伟团队分工明确:护士测血压、建立静脉通路,他快速给王阿姨做心电图。很快,心电图结果出来了:急性前壁心梗。陈竟伟一边为王阿姨用药,一边联系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将她转至那边紧急治疗。

  从王阿姨求助,到做完心电图、用上溶栓药,再到救护车将王阿姨送抵区二院导管室,整个过程只用了60分钟——这比急性心梗常规抢救节省了1/3的时间。区二院医生后来告诉陈竟伟:“王阿姨的右前降支和左前降支都闭塞了,幸亏你们院前溶栓及时,到医院时一根血管已经通了,不然就危险了。”

  王阿姨出院后,陈竟伟每周都会打电话随访,超过一周没消息就上门探望。

  陈竟伟管得那么紧也是有原因的。他说,王阿姨患有高血压,又有冠心病史,所以她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比同龄人高,一直嘱咐她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但王阿姨脾气急躁,有时依从性较差,甚至不肯加医生微信。“我有时候真没办法,只能装生气说:‘你不听劝,以后出问题我不管你了。’”但过了一会儿,王阿姨又会主动到站点找他:“陈医生,我听你的,以后按时吃药。”

  这次从鬼门关被拉回来后,王阿姨再不敢任性了,多次向陈竟伟表示感谢。

  在基层服务站点待了十年,陈竟伟越来越清楚:基层医生的责任,不只是“治好病”,更要“教会村民怎么不生病”。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健康知识教给他们,比每次都上门治病更有用。”

  为了做好健康教育,他把漫画从“用药指导”扩展到“健康生活”:画“盐罐子上划叉”提醒老人控盐,画“锄头和水杯”提醒干农活时补水,画“笑脸和睡觉的月亮”提醒睡眠障碍的老人规律作息。他还会利用门诊间隙,给等候的老人讲健康知识,“高血压的老人家,早上别猛起床,先躺5分钟再坐起来”“吃降糖药的,别忘了饭后散步”……

  他说,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希望通过画笔和脚步,让更多村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