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用最鲜活的舌尖记忆唤醒一座城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阿狗饭店

  2025富春江开渔活动 朱啸尘 摄

  葱油笋壳鱼

  蒸鳗鱼

  老奶奶鱼头煲

  梓缘江鲜馆

  洋涨里

  记者 徐康亮

  “春江忆,最忆是江鲜”。富春江一路迤逦,清波漾漾,淌过富阳人的灶头饭桌,滋养出一口鲜透了的江鲜滋味,叫人牵肠挂肚,一尝难忘。

  靠山吃山、靠江吃江,是天赐,也是本事。富阳人懂江,也懂吃,江鲜之名,自古有之。自七月开渔,江上渔船点点,星火隐约,市井鱼肆喧嚷,白鲈鲫鱼鳊鱼次第登场,河虾江蟹螺蛳也不甘落后。灶头镬中的这一口“鲜”,是富阳人四季不断的念想,是流淌在舌尖上的故乡,也是寻常百姓家里的日常欢喜。

  私藏老店,烟火深处有真味

  富阳江鲜的好滋味,往往不在显山露水之处,而藏在那小巷弄里。这些本地人私藏的老店,往往开了二三十年,招牌被风雨洗得发白,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一股子鲜香扑面而来,瞬间就能把人的馋虫勾起。

  灵桥镇光明村方家墩的阿狗饭店就是这样一家老店。别看名字起得质朴,味道十分乡野趣味。老板诨名“阿狗”,做了二十五年菜,从不偷工减料,烧葱油笋壳鱼是一绝。鱼是清晨刚上岸的,鳞片还闪着银光,处理干净,上锅蒸得恰到好处,淋上葱油,“嗤啦”一声,香气腾起,直钻鼻孔。在这里杂鱼锅仔也好,几种小鱼小虾一锅烩,各有各的味,却总能和谐共处,汤鲜得让人眉毛都要掉下来。老客来了,还总问一句:“鱼籽鱼泡有?”时令不到,老板摇摇头,食客只好咂咂嘴,约好下回再来。

  若说阿狗饭店是乡野代表,那么藏在桂花路天马大厦后头弄堂里的老奶奶鱼头煲,便是市井深处的味觉传奇。店是老居民楼改的,门面小,招牌褪了色,却挡不住吃货的脚步。推门锅气扑鼻,冰柜里鱼鲜蔬菜排开,点菜如翻牌子,全凭眼缘。

  鱼头煲是镇店之宝,用的是大花鲢头,剁椒是传下来的方子,二十多年没变过。硕大的砂锅端上来,还在咕嘟冒泡。鱼肉鲜嫩多汁,蘸着汤汁,鲜美无比。再舀一勺浓汤浇在热腾腾的白饭上,咸鲜中带着微微辣意,不知不觉就扒完两碗。老板娘也是爽快人,她说:“这里没有预制菜,只有灶火气。”客人来这里吃得也就是这份鲜爽。

  鹿山街道汤家埠附近的发明饭店,则是夫妻守候的岁月沉淀。三十五年,夫妻俩守着小店,日日与江鲜为伴。富春江边做鳗鱼的店不少,但发明饭店是头一家。都说蒸鳗鱼最难拿捏火候,但老板一闻便知骨肉分离的刹那。等出锅那刻,撒上鹅黄的姜丝和翠碧的小葱,再淋上一勺滚烫的热油,“滋啦”一声,辛香与咸鲜瞬间逼入鱼肉深处。入口是极致的肥糯与鲜醇,一口鳗鱼一口饭,在舌尖上演出一场奢华的味觉盛宴。

  没有炫技的复杂调味,这些本地人私藏的老店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富春江的鲜活、数十年的手艺,一同放进锅里,做成最家常、也最难忘的滋味。这大概就是富阳江鲜的味道,它们静静地守在时光里,用一碟一碗,讲述着这座“冠军之城”最质朴的饮食哲学。

  江鲜小馆,家常灶头见功夫

  品过巷弄深处的醇厚,不妨沿着富春江畔走走,那里另有一番风光。富春江不仅滋养鱼虾,也催生了一批江鲜小馆。临江而立,这些小馆占尽地利,食材直取当地,透着股水畔特有的清新与活络。在这里吃的不仅是个“鲜”字,更是一份与江水为邻的惬意。

  灵桥镇外沙村的小雅家宴,看着朴实无华,但飘出的香味,已成为本地食客的心头好。没有科班出身的厨师和专业的经营团队,只有吴小雅与丈夫这对夫妻档,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管前厅,招呼周到;一个掌后厨,灶火翻飞。鱼虾必须活蹦乱跳,鸡鸭必须土生土长,差一分鲜味都不行。食材这关,他们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招牌雪菜白鲈,鲜活的鲈鱼搭配安顶山的边笋和自制的雪菜,佐以几只河虾提鲜,既保留了鲈鱼的天然鲜美,又融入雪菜的咸鲜风味,层次丰富,妙不可言。

  沿着江往下游走,便到了春江街道春江村临江仙饭店。老板娘俞铃亚原是某造纸企业办公室主任,却跨界做起了餐饮,只因为好(hào)吃,也好(hào)做吃。说起自家的拿手菜,在富春江边长大的她首推白鲈笋干菜。鲜活的白鲈鱼,不必多折腾,搭配上新鲜脆嫩的鞭笋和清新鲜爽的萝卜菜,清汤一炖,“鲜上加鲜”,汤底毫无油腻之感。“在炎炎夏日里喝上这碗汤,绝对是品味富春江至鲜的绝佳选择。”每一家江鲜小馆的老板,对富阳江鲜美味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若要寻更刁钻的吃处,鹿山街道的小河鱼虾馆,是懂行食客的私藏宝地。在这里辣烧黄鳝是一绝,鳝鱼肉质细嫩,吸饱了浓郁的辣汤汁,咸香麻辣,堪称下饭“天花板”;清蒸白鲈鱼,做法极简,只葱姜辅佐,既保留鱼的原汁原味,又融入葱姜的香气。轻咬一口,鱼肉入口即化,鲜美无比,仿佛能品出富春江水的清甜。来这里的都是熟客,吃得就是这份专注地道。

  还有那老富阳鱼虾集市,则是新富阳人对老味道的致敬。老板李洋从安徽来到富阳,是个新富阳人,却把富阳味道琢磨得透透的。如今老店新开,各类江鲜每天清晨从各处直运到店里,新鲜得能感受到江水的清冽。招牌的“一鱼三吃”把一条包头鱼安排得明明白白:鱼头配剁椒蒸得鲜辣入味;鱼肉和嫩豆腐同煮,汤色奶白,鲜掉眉毛;鱼中段红烧,酱汁浓郁,咸香带甜,是富阳人喜爱的家常味道。

  这些江畔的江鲜小馆,各自闪着光,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种味道,把富阳江鲜的鲜美、家常的温暖,熬成了最动人的烟火气。

  “江鲜圣地”,最鲜活的城市记忆

  要说品富阳江鲜的集大成者,必是场口镇东梓关至王洲一带。这里的江鲜馆沿江一路排开,大大小小二十余家,旌旗招展,香气缭绕,俨然已成一处“江鲜圣地”。全国各地的食客慕名而来,犹如赴一场味觉的庙会,赏的是江景,吃的是江鲜,体验的是人间烟火。

  踏入这片圣地,梓缘江鲜馆往往是第一站,门头上“东梓关江鲜001”这几个字格外显眼。作为“富春江畔第一村”的第一家江鲜馆,梓缘江鲜馆就坐落在江边,推窗便是富春江波澜壮阔的景致。清蒸白鲈、红烧江团、葱油鳊鱼、红烧鲇鱼、盐水江虾等富阳江鲜在这里都能轻松实现。此外,红烧江团一定不能错过,饱满圆润的鱼肉,只需轻轻一咬,鱼肉便在舌尖上化开,不用咀嚼就能感受到它的鲜美。

  再往前,曾多次亮相央视的渔夫码头,更似富春江边的大型江鲜市集,热闹非凡。店内所有食材都是现做现杀,各种江鲜琳琅满目。葱油鳊鱼必点,鱼肉浸满葱油的香气,没有一丝腥味,肉质细嫩多汁,吃起来爽滑过瘾。盐水河虾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只需少许盐、姜片提鲜,葱花增香,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恰到好处地凸显河虾原汁原味的鲜美。不用推荐,找一张桌子坐下,点几道江鲜,吹着江风,喝点小酒,满足又惬意。

  还有那本地老牌餐厅洋涨里。平时一天五六桌客人,一到富春山居生活季这类节假日,客流直接翻番。为了应对激增的客流,店里临时增加人手,打烊时间也延长至晚上10点。“最忙的时候根本没空位,连我们自己家的茶几都搬出来给客人拼桌用。”老板娘孙秋琴说,这份热闹和认可,是对自家味道最好的肯定。

  这条从东梓关蔓延至王洲岛的江岸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餐饮聚集区,它成了一种现象、一种文化,一种富阳人向世人展示其江鲜魅力的生动舞台。在这里,吃的每一口鱼,品的每一勺汤,都伴随着富春江的波涛声,化作关于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记忆。

  这口“鲜”是对生活的兴趣,更是对自然的感恩

  富阳人吃鲜,不仅讲究时令,更尊重自然。正月菜花鲈、二月刀鱼、三月鳜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鲃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依时而食,方得真味。这份“吃鱼时间表”,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也是人与江的默契。

  如今富春江生态愈好,禁渔护渔,科学投放,鱼获愈丰。每年开渔当日,东梓关码头总是人声鼎沸,随着“鱼王”出水,鱼苗入江,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富阳这口“鲜”,从江中到舌尖,比拼的不只是速度,更是对自然的感恩。

  若你来富阳,不妨沿江走走。去凌晨的鱼市感受喧闹与生机,看渔船归航,鱼虾满舱;去那些深藏不露的老店,尝尝数十年不变的家常味;去东梓关择一临江餐馆,点一盘江鲜,温一壶黄酒,看江流日夜,品鲜味绵长。一口江鲜下肚,便知何为“未能抛得富春去,一半勾留是江鲜”,便懂得富阳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滋味。

  汪曾祺先生写吃,常说“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富阳便是如此,把寻常日子的兴趣都倾注到了这一口江鲜里。吃的是本真味道,品的是人间烟火,守的是千年传统,念的是一方水土。

  这般鲜味,这般人情,岂能错过?只能赞一句富阳,好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