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啸尘 通讯员 倪慈丹 陈欣悦 高佳倩)9月26日,富阳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2024年度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涉企解纷十大典型案例,分别是某建材公司诉某建设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申请执行人某机械公司与被执行人某建设公司建筑设备租赁合同纠纷执行案;申请执行人陈某某与被执行人某国际贸易公司劳动争议执行案;某建设公司与某工程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某纸制品公司诉某新能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某实业公司与某建筑工程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某安装公司诉某建筑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印度某公司诉富阳某公司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某国际贸易公司执行转破产案;某旅游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
发布会还公布了规范执行行为、高效处置资产、深化执破融合、加大终本出清、强化拒执打击等涉企执行举措,旨在进一步规范涉企执行,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持续放大司法效能,共同营造“诚实守信、共赢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近年来,富阳法院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多措并举,为企业营造舒心、暖心、放心、安心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小”纠纷,护航“大”发展
“这件事情拖了这么久总算要解决了,我们拿到了钱,工人的工资也算有了着落。”一起持续了4年的建设工程“三角债”纠纷,在起诉至富阳法院后,圆满实现“案结事了”。
发包方拖欠总包方工程款,总包方以此为由拒付分包方进度款,富阳法院审理后快速裁判,明确总包方与发包方的结算风险属于其自身应承担的商业风险,不能无条件转嫁给下游分包商,有力保障了处于弱势的中小分包企业权益。
这起涉中小企业案件的高效处置只是富阳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富阳法院聚焦“无感监测”指标,在买卖合同专审专执基础上,深度运用买卖合同智审平台,缩短案件审理时间,提升涉企纠纷调解率,为解决商业纠纷提速增效。
此外,富阳法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联动区工商联、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自2023年起开展“阳光护企”行动32场,覆盖“企业经营”“政策解读”“风险防范”“纠纷化解”等多维度需求,为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注入强劲动力。强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今年1月启用杭州知识产权法庭(富阳)巡回审判庭,有力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中小企业涉诉信息澄清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信贷融资难等问题,自2024年以来,共计作出涉诉情况说明或屏蔽涉诉信息265件次。强化源头治理,就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发送司法建议18份,让司法建议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助推器”。
“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我们将继续发挥司法职能,通过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富阳法院民二庭庭长彭明月表示。
统筹“破”与“立”,激活“新”动能
“进入破产程序时我们内心十分忐忑,但法院没有就案办案,而是真正站在盘活资源、保护生态、促进发展的角度,为我们企业找到了一条生路。”某旅游公司负责人这样感慨。该公司曾因股东纠纷、管理混乱陷入债务困境,145亩集体土地使用权和近3600亩林地租赁权也因权属问题难以处置。
富阳法院根据债权人申请,裁定受理该公司的破产清算案,并创新引入“重整支持程序”。该案通过多次公开招募,成功引入战略投资人,从转入重整程序到批准重整计划仅用时21天,化解债务1亿余元,盘活土地3700余亩。
“重整支持程序相当于为破产程序上了‘保险’:招募成功即转入重整,失败则由清算托底,避免程序空转,显著提升效率和成功率。”该案承办法官解释道。
近年来,富阳法院持续深化执破融合,探索构建“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机制,创新重整支持程序,打通破产清算与重整双通道,显著提升企业挽救和退出效率,除了该旅游公司外,还挽救了某机械配件、某加油站等多家企业。
富阳法院在绿色破产上“持续深化”,破产企业“生态e治”应用全省推广,入选《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案例和全省法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改革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富阳经验。在院校合作上“深入推进”,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破产重组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人才协同培养基地”与“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推动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富阳法院民四庭庭长黄赛琼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因企施策,‘破立有方’,让‘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助‘病危’企业‘涅槃重生’,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彰显司法担当,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强化“硬”手段,提升“软”环境
“真的感谢法院的帮助,我们终于拿到了钱,解了企业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某机械公司负责人在收到货款后,特意给富阳法院承办法官打来电话,难掩激动地表示道谢,这笔拖了许久的建筑设备租赁款,在杭州法院跨区联动的“交叉执行”机制下全额追回。
某机械公司与某建设公司存在建筑设备租赁合同纠纷执行,经杭州某法院调解,由建设公司支付机械公司费用253万元。民事调解书生效后,建设公司仅支付了73万元,未完全履行付款义务。机械公司遂向该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研判,发现该建设公司在杭州市内涉及多起未结执行案件,且关联案件已由富阳法院首先立案执行。为实现执行资源统筹、提升处置效率,杭州中院裁定将该案指定由富阳法院执行。
富阳法院受理后立即联系建设公司负责人,起初该公司履行态度消极,案件一度陷入僵局。执行法官通过整合执行资源、全面获取财产线索,对该公司在江苏省、上海市,以及省内宁波、温州、衢州等地的应收债权进行查封与冻结。在法律的强力威慑与法院的高压执行下,建设公司最终全额清偿本案及所有关联案件债务。
“交叉执行通过上一级法院统筹调配,既节约了司法资源,也提高了执行效率,更为涉案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权益保障。”富阳法院执行局副局长俞添景表示。
近年来,富阳法院持续聚焦企业在强制执行过程中的“急难愁盼”,构建“预警—宽限—引导”信用监管模式,督促被执行人履行裁判义务;完善资产处置执行案件的分流机制,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强化部门协作,严厉打击拒执行为;深化执行与破产程序全方位融合,加快市场出清等一系列举措,持续创新执行机制,优化执行方式,全力兑现企业胜诉权益。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永不止步,富阳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立足企业司法需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举措,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