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张琨琦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网络安全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关乎技术层面的防护升级,更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法律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的协同治理密不可分。
如今,网络安全成了一种普遍的“集体焦虑”。大家一方面享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乐于在朋友圈、短视频中记录和分享生活;另一方面,却对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风险表现出习惯性的忽视和淡忘。这种心态很像我们常面临的“管与不管”的两难——既希望环境有序安全,又不愿被规则束缚;既责怪平台管理不严,自己也嫌安全操作繁琐。真正的网络安全,首先要打破这种“依赖心理”,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不仅是互联网的受益者,也必须是网络安全的守护者。
为什么法律明明越来越多,执行起来却这么难?从《网络安全法》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健全,但现实中却常遭遇执行“软无力”。一些企业打着“优化体验”的旗号回避责任,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几乎成了默认行规;很多用户为了方便,无奈让渡隐私,权益受损后却又因为维权成本高而选择沉默。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台把安全建设视为纯粹成本应付了事,而不是做为发展的基石。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缺乏监管,再好的规定也容易变成一纸空文。
近来的AI换脸诈骗、境外网络攻击等事件频频发生,也折射出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我们在享受算法推荐带来便利的同时,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视野可能正变得狭窄?我们在欣然使用人脸识别时,是否想过一旦生物信息丢失,后果有多严重?网络安全不仅是技术对抗,更关乎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清醒、保护人的主体性。若失去人文价值的引导,技术越先进,我们可能越感到不安。
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首先要建立贯穿一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从中小学课堂到职场培训,把公民责任融入整个学习过程。监管也要更有力度,对滥用数据的行为重罚严惩,让违法者真正付出代价。同样重要的是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治理”的网络安全文化——政府健全法律,企业落实责任,公民提高防范。网络安全不是临时任务,而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全民行动。它的最终目标是让安全意识化作我们数字生活的本能,让法律和规则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准则。
只有每个参与者都敬畏规则、承担职责,我们才能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共同筑牢网络安全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