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个人数据“裸奔” “开盒”狂欢何时休?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8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裘云珠

  当百度副总裁13岁女儿利用“社工库”精准定位孕妇住址,72小时煽动2.3万条网暴信息时,这场由未成年人主导的“开盒”暴行,彻底撕开了数字时代最不堪的隐私伤口。据《2024年数据泄露风险态势报告》显示,当年全年数据泄露事件高达37575起,银行业以6333起位居“泄密冠军”。面对“3000元开盒祖孙三代”的黑色产业链,个人信息保护几成空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张被撕开的“隐私卡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管女儿参与“开盒”并非孤例,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依旧层出不穷:《鸣潮》配音演员与玩家互指遭遇“开盒”;杭州周某某等6人为博眼球、非法牟利或取乐,通过境外平台非法收集、买卖并公开800余人的个人信息,浏览量超400万次;家装公司“内鬼”倒卖业主信息、电商平台员工9200万元兜售客户数据……从频繁收到的不明包裹,到精准切入生活的诈骗电话,信息泄露与终端滥用已然形成一条完整的黑色链条。每个人的隐私,都正在看不见的交易市场中被明码标价、悄然流通。

  其实,“开盒”之所以猖獗,源于三大症结:技术门槛的断崖式下降、黑色利益链的野蛮生长以及维权困境的现实存在。想让网络信息泄露不再“任性”,破局必须刮骨疗毒。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犯罪手段时,法律法规需要保持动态更新,让违法者真正感到“痛”。互联网企业不能只顾收割用户数据红利,却回避数据保护责任。企业则需从源头遏制“内鬼”泄密,绝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帮凶”或“旁观者”。

  与此同时,要想刹住“开盒”的恶行,每位网民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主动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开盒”恶行。比如不随意授权非必要的隐私权限,定期检查并调整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避免在公开平台上过度分享个人信息……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恰恰是构筑隐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变相提升“开盒”实施门槛。

  当云南15岁少年阿英因游戏失利导致父母公司信息遭恶意公开,当孕妇因饭圈争议陷入人肉搜索的漩涡,我们每一个人,都站在数据“裸奔”的悬崖边。这场隐私保卫战没有旁观者——唯有法律真正“长出牙齿”、平台严守底线、企业负起责任,才能遏制“开盒”的野蛮滋生,让数字时代的隐私尊严,不再成为一种奢侈品。毕竟,今天默许“开盒”的泛滥,明天我们每个人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精准猎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