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不应是“一刀切”的宣传模式,而需更注重“量身定制”。面向老年人,不妨将社区活动室转化为“安全课堂”,通过“模拟接听疑似诈骗电话”的互动形式,帮助他们建立“子女来电后回拨核实”的习惯;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课,可尝试制作动画短片,将“不随便点链接”转化为“远离带小红点的奇怪按钮”这类更具象的提醒。国家网络安全周的意义,在于织密一张“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安全网”。当我们的安全科普内容能让老人轻松理解、让孩子清晰记忆,当法律的保护作用能真正延伸到数字世界里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网络安全,才更贴近“全民安全”的初衷。
——吴佳(胥口镇人民政府)
网络安全的核心是攻防两端的博弈。传统的网络攻击多以窃取数据、破坏系统为目标,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愈来愈频繁出现的AI换脸、网络“开盒”、App违规收集信息、网络谣言捏造等问题,宣告着传统网络攻击手段正迎来一次大跃迁。为应对网络安全质变的威胁,需要更全面的防守策略:政府应以技术对抗技术,研发检测工具并强化平台监管;相关部门需完善法规,依法亮剑并严厉打击黑产;公众要提升自身安全素养,保持理性思维并坚守道德底线。通过构建“技术+法律+人文”三重立体防御体系,共建安全网络空间。
——潘晨钰(富春街道秋丰社区)
AI与网络安全深度融合是必然现状,政府层面需加强对AI技术应用的监管,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AI技术的开发流程与使用场景,对利用AI实施网络犯罪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形成监管威慑。在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布28项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立项清单中,入选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未成年人应用安全指南》,就是对构建数据合规、算法安全、内容治理的完整治理技术体系的实践。个人更要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对AI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在网络活动中谨慎对待陌生信息,避免泄露个人隐私数据。
——章佳敏(常绿镇人民政府)
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和《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网络安全制度,健全了高效联动的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当前,在GDP中数字经济比重突破了45%,在能源、金融、交通等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高度依赖网络运行,一旦遭到攻击,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危害巨大。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公众意识必须要加强,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宣传广度,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同时要加强行业自律,相关行业组织要推动企业积极承担网络安全责任。
——汪菲(区交通集团)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同时,也给政务安全、数据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网络安全不是孤立静态的,维护网络安全是一项整体、动态、开放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依赖管理部门的科学布局与严格监管,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每一位网民的主动参与。网络空间无边界,但安全防护有底线。只有将全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真正构建起齐抓共管、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网络安全风险,汇聚起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为数字时代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沈致远(胥口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