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杭州工匠”吴财林: 机床维修藏着大学问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6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吴财林

  吴财林(左)指导徒弟

  记者 许媛娇 通讯员 蒋劲超

  早上8点,浙江金火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厂区里,50岁的吴财林身着深蓝色工装,手里攥着扳手和检测仪,准时出现在车间门口,径直走向第一台数控机床——这是他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指尖划过机床外壳,耳朵贴近设备聆听运转声音,眼睛盯着显示屏上的参数,遇到问题就要马上维修。每天让130台机器能正常运转,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在人群里不算起眼的吴财林,如今多了个身份——“杭州工匠”。

  从“新手”到“技术标杆”,技术升级步步扎实

  吴财林老家在湖源乡,与机床的缘分,要从1994年说起。那年他20岁,想着“学门手艺能谋生”,成了一名机修钳工学徒。刚开始,他连机床原理图都看不懂,更不敢拆设备,怕拆了装不回去。“只能跟着老师傅学,一个零件一个零件认,拆装时把参数都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去对着图纸琢磨。”吴财林说,正是这份“怕出错”的小心,让他养成了严谨的习惯。

  3年学徒期满,吴财林又先后在两家工厂干了5年,从简单的设备维修到基础的工艺改进,慢慢积累经验。2000年,他加入金火科技,一待就是25年。在金火科技,他不满足于“修好设备就行”,总琢磨着“怎么让设备更高效、更精准”。为了学技术,他跑了不少地方:去北京看先进机床怎么运作,到无锡研究精密设备调试,甚至去台湾验收设备时,还特意对比当地工艺,回来改进自家技术。

  真正让他在行业里“站稳脚”的,是一次二手设备改造。早年企业进口了一批二手设备,可这些设备运过来就是“铁壳子”,根本用不了。吴财林主动接下这个活:“没现成技术,就自己找。”他白天跑市场找配件,晚上查资料,周末找专家请教,逐台检测、手绘图纸、反复调试。几个月后,他重新设计了数控系统,换上西门子、三菱的新系统,还提升了机械精度。改造后的设备不仅能用,效率还提高50%,成本降30%,达到节能环保高效的目标。

  现在的吴财林,早已不是当年的“新手”。他能参与高端设备改造,把机床精度控制在0.1微米——这个精度远超一般厂家;能带着团队解决行业难题;手里有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省级科技成果,还编了2本数控机床维修手册。从“看不懂图纸”到“掌握核心技术”,从“修设备”到“研发设备”,他的技术一步步升级,成了厂里的“技术标杆”。

  带团队、传手艺,发扬工匠精神

  “自己会修不算本事,能教会更多人才是真本事。”这是吴财林常说的话。现在他是金火科技设备动力科负责人,管着全厂的机床维修,带了一个班组,7个徒弟几乎都是他一手教出来的,最年轻的也有37岁了。

  带徒弟,吴财林有自己的办法:不搞“纸上谈兵”,让徒弟在实践里学。每次设备出故障,他都让徒弟先自己排查,等徒弟卡壳了再指点。有次徒弟维修一台进口机床,怎么都解决不了精度偏差,急得满头汗。吴财林没直接说答案,而是带着徒弟拆设备。他说:“修机床跟看病一样,得找到‘病根’。” 徒弟跟着他,不仅学到技术,更能学做事的态度。

  除了厂里的徒弟,他还帮着培养更多年轻人。他跟杭州市富阳区现代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签了 “名师带高徒”协议,为企业培训钳工100多人次,其中技师以上20多人。

  不过,吴财林也有“烦心事”——人才留不住。有些徒弟学了三四年,就被外面工厂用“高工资、轻松活”挖走,他说在他手下要求比一般企业要高,他带的徒弟到了其他企业或许就能当师傅了。“接下来我也会考虑把人才留下来的政策方法。”今年班组里有1人退休,吴财林计划明年招新人,将手上的技术和工匠精神传给更多愿意干的年轻人。

  “我从开始学技术到现在,一直在做的就是机床维修。”吴财林笑着说,不管是国内设备还是国外设备,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内部的运行规律,这是他这些年锻炼出来的。他说,这些年自己和金火科技一起成长,可以说是与时俱进,从最初的仪表盘维修到数控机床维修,如今,企业又在布局高端机床生产线,而他也将在未来的生产线上发挥重要作用。

  别小看机床维修工作,能维修机床,必须了解机床里里外外的结构、原理,只有这样,出了故障,才能准确判断并且修复。也正因如此,吴财林从维修升级到可以改进设备,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企业计划投入一个亿开展高端机的生产,我们的设备都将搬进恒温厂房里。”吴财林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向记者介绍了金火科技今年从日本购入的4000万元的“母机床”,这款巨型机床有28米长,重量有220吨,当时大卡车运了6车才将设备从口岸运到厂区,目前吴财林团队正在对设备进行调试,调试成功后,就能生产高精度的机床设备了。

  “以前我只知道干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吴财林说,“工匠”两个字是有重量的,不仅要将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更要将工匠精神发扬好、传承好,让越来越多的“技术工”成为“工匠”,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才能助力富阳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