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远 通讯员 周诗楠 实习生 徐羽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临近,团圆氛围渐浓。在新登镇官塘村,手艺人马阿丽凭借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将“官塘院”酥饼升级为爆款国潮月饼,让沉寂的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马阿丽的食品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与人工操作相得益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分工明确、专注投入:选料环节,每一味馅料都经过层层筛选,确保品质上乘;包制环节,工人熟练的手法让饼皮与馅料完美融合,动作麻利且精准;成型后的月饼整齐码入烤盘,送入烤箱后,随着温度攀升,浓郁的香气在车间内弥漫。一枚枚月饼不仅是满足味蕾的点心,更承载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结合的匠心。
“从家庭小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线,我们走过了无数坎坷。”马阿丽感慨道。如今,其月饼日产量较早年大幅提升,年产值已稳定在两三百万元。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是产量的飞跃,更是传统手艺突破“小打小闹”的局限,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跨越,凝聚着马阿丽团队多年的心血与汗水。
今年,“官塘院”食品厂在工艺创新上持续发力,采用桃山皮制作的国潮月饼,以细腻独特的口感圈粉无数。令人惊叹的是,工厂仅凭借四五十款模具,便能变幻出上百种造型各异的月饼,每一款都构思精巧、独具特色。生产主管罗永娟介绍,自去年生产技术成熟后,今年月饼产量直接翻倍,“国潮元素的融入是关键,我们希望让小朋友也能喜欢上传统美食”。 她指着一款印有“好事发生”字样的月饼解释,这些元素都蕴含美好寓意,“‘鲤鱼跃龙门’寄寓学业事业进步,‘平安喜乐’传递幸福期许,让月饼成为传统文化的‘移动载体’”。马阿丽补充道:“我们追求让每一口月饼都饱含文化味,食客吃的是美味,品的是传承,就像把文化种子播撒进大家心里。”
谈及未来规划,马阿丽思路清晰、充满期待:“首先要升级包装,把部分纸盒换成藤编小篮子。”她笑着说,藤编篮与国潮月饼风格契合,如同为美食搭配精致配饰,且月饼吃完后,篮子可用来收纳小物件,实现二次利用,性价比更高。此外,针对不同人群对健康的需求,团队还计划研发低糖、低脂等健康款月饼,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月饼是传统美食,但不能固守传统。”马阿丽目光坚定,“未来我们会在口感、款式上持续创新,让传统产业跟上时代步伐,走得更稳、更远”。她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传统美食文化,让官塘村的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