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荆楠
最近几日,一场“烟花秀”意外引发全网舆论风暴和消费者信任危机。
上周五,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合作,通过火药爆破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点燃三幕烟花,形成所谓的“升龙”动态景观。然而,这场打着致敬自然、文化旗号的烟花秀,在划破青藏高原寂静的同时,也点燃了网友的怒火,大家纷纷指责此举不顾脆弱的生态屏障,对当地产生环境污染。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艺术家与品牌方双双道歉,承诺配合评估并开展生态补救。日喀则市委、市政府迅速介入,成立调查组核查,表示将依法处理。新华社及中新网均发文批判,强调“拒绝任何形式的环境表演主义”;《人民日报》则发表评论称“烟花散去,不能仅留下道歉”。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这场关于生态保护、艺术边界与商业伦理的争议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契机。
“两山”理念深刻阐述了关于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法论,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短期经济发展的优先性,一旦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这并非否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而是要遏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做法,从而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绿色”标签泛滥的时代,一些人为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将“环保”“可持续”等词汇挂在嘴边,甚至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所谓“公益营销”。比如在世界屋脊点亮的这场“烟花秀”,将震撼的“视觉奇观”定格,叠加名人效应,成为“流量制造机”。但这种破坏高原生态的行为,与致敬自然的营销宣传背道而驰,不仅磨损了消费者的长期信赖,对品牌商业价值更是毁灭性打击。
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无论是艺术创作、商业实践还是地方政府履职,都不能只是口头承诺,而要把这份理念体现在每一次创作、每一个行动、每一项决策中。在生态环境极其重要且脆弱的地方,再美的“烟花秀”也是一种破坏。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才是捍卫这片净土的根本准则。
因此,任何艺术创作,都应放下自我炫耀和强势表达,将自身视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非将大自然视为被动接受的“画布”;作为企业来说,必须将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核心战略,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到市场营销的每个环节,都将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纳入考量;各地党委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涉及环保议题的每一项工作细之又细、严之又严、慎之又慎。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对喜马拉雅“烟花秀”事件一边倒的舆论质疑,也深刻反映了近年来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明显增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就在本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办,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让世界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见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行动。同时,上个月召开的“两山”理念20周年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座谈会号召,要培育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此次事件为鉴,凝聚共识、付诸行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让地球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