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场上,大国重器精砺而出,凝聚着万千工匠的极致追求与坚守。这种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精神,也正是富阳工匠们的生动写照。他们或于车间钻研技艺,或传承百年工艺,以匠心雕琢时代品质。在今年“926工匠日”到来之际,富阳工匠应忠发、刘益平、吴财林上榜第八届“杭州工匠”名录。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带市民走近富阳工匠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见证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匠心,致敬为城市发展默默铸魂的匠人风采。
本报讯(记者 张柳静 通讯员 蒋劲超)上午9点,55岁的应师傅又在车间检查了两圈,机器规律而有节奏感的轰鸣令他十分安心。他16岁进厂,从制作一颗小螺丝钉起步,如今已是手握多项专利的技能大师。“一听声音,我就能知道机器是否有问题,问题大致在哪里。”
应师傅名叫应忠发,老家在衢州开化,是杭州方圆塑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工艺主管,也是众人口中公认的“老师傅”,他与机器打了39年交道,依旧心怀热爱,坚守一线。他常说:“每一颗螺丝钉都关乎品质,必须一丝不苟。”多年来,他带领着自己的大师工作室,为富阳工业发展默默注入匠魂。
从学徒到技术骨干
应忠发16岁初中毕业,本打算回家种田的他,结果赶上城里一家机械厂招人,于是他以学徒身份加入,从制作一颗螺丝钉开始。学徒的工资低,活却不少,但应忠发却很满意,初次接触机械的他,就对这些机器设备很感兴趣,每次老师傅修理设备,他都会在一旁认真听、仔细看。
“要是哪天我需要什么工具,你能够准确无误立马递上来,说明你出师了。”一位老师傅曾这样告诉应忠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有些难。应忠发牢记师傅这句话,一点点摸索每一台机器的构造和每个零部件修理需要匹配的工具。直到后来,师傅还未开口,应忠发却早已经将工具递到了他手中。
凭借一股子好学的劲,应忠发很快接手老师傅手中修理机器的活,从日常保养到修理,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他都了如指掌,有时候一些零部件坏了,他还会自己亲手测量、制作。渐渐地,车间里机器那健康的、有节奏的声响,成了应忠发最喜爱的声音。
23岁那年经朋友介绍,应忠发从老家来到富阳,加入一家刚起步的机械公司,也就是如今的杭州方圆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元老级员工,他见证了企业成长的每一步。
刚进公司的应忠发做的是钳工,负责组装零部件,这是个技术活,既考验耐心又考验细心,“磨的就是性子”。五年后,凭借出色的技艺和沉稳的性格,应忠发开始独当一面,成为带班班长,不仅传授技能,更严格要求质量。“每个零部件都必须严丝合缝,每个螺丝的松紧都要恰到好处。”这是他对组员最常说的话。
2000年,应忠发开始管理整个车间,面对二三十名员工,他意识到管理不仅是管人,更是管事、管心。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工艺流程优化和技术难点攻克上。2005年,他进入生产部,成为一名主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对技术的热爱从未减退。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淬炼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应忠发深感原有知识储备跟不上发展需求。“那时真是白天追着老师傅问,晚上抱着书本啃。”回忆那段岁月,他感慨万千。
三十多岁的应忠发重新当起了“学生”。白天,他在生产一线实践操作,遇到难题就向老师傅请教,借鉴他人经验;晚上回家,他挑灯夜读,自学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等专业课程。为了获取更专业的理论知识,他报名参加了某高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获得专科学历。
“那段时间,我常常深夜突然想到什么,就立刻起床记下来。”应忠发笑着说,“有时候还会被妻子唠叨几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设备工作原理,从单纯的操作者转变为能够进行工艺改进的创新者。
这段学习经历也为他日后编写教材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所学理论相结合,编写出的培训材料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专业深度,成为企业技术培训的重要资料。
大师工作室的使命与担当
2024年,“应忠发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成员50余人,这个工作室为他传承技艺、孵化创新提供了平台。
这些年,自动化、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已经屡见不鲜,应忠发所在的钳工行业不少方面都离不开机器人。就在工作室成立后不久,应忠发便开始带领工作室成员研发机械手装夹设备。这个自动化设备如果向外购买,需要定制,费用高达上百万元。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决定利用旧设备改造。
团队成员白天在不同岗位工作,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方案、设计图纸。经过五六个月的艰苦攻关,终于成功研发出专用机械手设备,还获得了杭州市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奖。
在培养新人方面,应忠发有自己的独到方法。他要求每个徒弟详细记录新产品制作的每个步骤,并提出改进建议。“我常跟他们唠叨,工作最要紧的就是细节。”他带出的徒弟中,已有不少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工作上,我们一有问题,师傅就放下手上的活指导我们。生活中也非常关照我们。”徒弟周华说,“我们都叫他‘老爸级别’的师傅。”如今,应忠发依然坚持为企业带徒,不限工种、不分资历,只要愿意学,都可以向他请教。他很少讲高深理论,更注重实操和思路拓展。
从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到技能大师,应忠发用39年时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他说:“我这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就是把每个零件做好、每台机器调好、每个徒弟带好。”简单的话语,道出的却是一个工匠最纯粹的追求。在富阳这片制造业热土上,应忠发依然每天与机器为伴,用他的经验和智慧,继续书写着一个工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