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大原)近日,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在天津揭晓,著名作家袁炳发凭借微小说《亮光》荣获微型小说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来源于富春江畔的夜晚,而袁炳发个人文学工作室也于去年正式落户富阳。这位来自东北的作家,在富春山水之间找到新的文学故乡,也用文字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归途。
四十年百花奖,照亮文学星空
“百花文学奖”是国内颇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文学大奖之一,前身为创刊于1984年的《小说月报》“百花奖”,该奖是国内首个采用读者投票方式评选的文学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赞誉为当代文学界的“大范围民意测验”。每届评选都受到作家、评论家、编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热心读者踊跃参与投票,新闻媒体积极报道评选结果,颁奖盛典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文坛盛事。
本届百花文学奖共评选出45部获奖作品,涵盖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以及散文、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多个门类。袁炳发的《亮光》从众多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微型小说奖。授奖词中写道:“以一节午夜车厢为起点,载着现代人的孤独驶向救赎的彼岸……老旧的旅馆与山顶的微光,织成一张关于‘归途’的哲学之网,让迷失的灵魂重获归途。”
四十年笔耕不辍,微小说已成为生命之路
在颁奖典礼上,袁炳发作为微型小说奖代表发言。他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动情地说:“二十多岁时的一个偶然机缘,作为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我第一次接触微型小说文本。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布局、浓缩的人世悲欢,一下子牢牢吸引了我。从那以后,我就别无选择地爱上了微型小说。就这样,一路写来,微型小说已经渗透到我的血液之中,成为我生命中没有终点的一条路。”
袁炳发的文字一贯沉稳老练,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却深刻的情感瞬间。《亮光》的成功不仅是一部作品的胜利,更是一种写作精神的回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诚的、凝视普通人内心的写作,永远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一窗江景,一篇《亮光》,一种归宿
2023年春天,袁炳发应文友之邀来到富阳,为设立文学工作室做前期考察。某个夜晚,下榻于富春江边的临江花园酒店的他,推开窗,听到江水流动的声音,望见江面一艘货船缓缓向下游驶去。“我一直盯着那艘船,直到船上的灯光渐渐消失。就在那一刻,灵感突然涌现。”
他当即动笔,创作出微小说《亮光》。作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迷茫旅途中偶然看见远处山间一束微光,从而毅然决定返家的故事。小说通过极具沉浸感的环境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传递出现代人在孤独与迷失中依然渴望温暖、寻找归途的普遍情感。
《亮光》中写道:“忽然,他发现一束光透过黑暗……他突然想回家。”袁炳发通过一个简短却完整的故事,向我们揭示:无论多么孤独迷茫,生命中总有一束光,能指引我们找到归途。
北雁南飞,文学工作室落户富阳
被富阳的山水人文深深吸引,袁炳发于2024年6月1日正式将个人文学工作室设立于富阳鹳山脚下的“春江第一楼书屋”。一年多来,他深入富阳创作,陆续在《散文百家》《特区文学》《青岛文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富含“富阳元素”的散文与小说。
“富春山水有古典之美又有现代之美,在参观了黄公望隐居地、孙权故里、郁达夫故居后,又被富阳的文化吸引。”他尤其提到富阳的竹纸制作工艺——“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这过程非常神奇,在东北是见不到的。”
在袁炳发眼里,富阳不仅有着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意境,更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是文学创作的“宝地”。
在这里,袁炳发将继续深耕文学,用敏锐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记录这片土地的光影与故事。正如他所说:“富阳是我创作的一块宝地,我要走遍富阳24个乡镇(街道),为每一片土地写一篇文章。”